第二章《大一下半年》(一)(3 / 3)

1985年2月26日周二

《人生的枷鎖》中許多議論話語,頗令人回味。近日,略感到自己的思維,都有些被其感化了。所以會如此,因為書中的一些話與感受,恰恰和以往我所欲言及感受到的東西是那樣的相似,甚至雷同。

這幾日的生活,令人老神而傷感,好友相聚、母親責怪、父親醉酒、姐姐同事問題等等,理弄這一切時,一再勸自己,穩下心情來,去做理智上應該做的事情。

昨日收到同學來信,使我想象回校生活之舉更甚。

1985年3月1日周五

《人性的枷鎖》今日讀完,內容的優劣,讀書期間的直覺,是最好的回答。就其寫作技巧而言,“脈絡清晰”是能抓住讀者的關鍵之一。

自考入大學,日記書寫,通常是提筆茫然的。有時真想記下自己所感到煩惱的一切,而經常的這些煩惱,就是因自己的幼稚、固執或偏見。所以,事過省醒後,也就無意記述了。

翻閱早期的日記,“溫故而知新”豈止是指學習哪!也可針對一個人的各種主觀意識,如:理想、策動力等。

偉大的人物經常是一些感情充沛的人,在愛情、婚姻問題上,其往往因熱衷於一個尤物,或不被青睞;或感念這份情感,而去發憤,去創業的。在某些情況下,這種說法似乎是對偉人的非難和貶低,而事實卻就是如此。

上學期的功課學習,所謂的學習方法,也就是讀教科書、記課堂筆記。自覺意識上,隻求能通過考試,沒有用心在學好並掌握知識上麵。下半年的解剖學、組織胚胎,如不能用心記憶和真正熟悉的話,考試一關也難通過。回校後,一定要做這方麵的努力,更要控製和約束自己。

1985年3月4日周一

初中的許多同學,已經進入了工廠,較我所知道的工廠和工種,他們的工作已經是非常好了。但與他們交談,人人對自己的工作生活感到索然乏味,或說是僅為生存而如此,全沒有青年人的熱情和朝氣。總認為青年人,如我們這個年齡,不能把精力和勇氣都傾注在泛泛的社交上。因為,那隻能是一種消遣,或說是在麻木中宣泄一下的憂鬱、愁苦吧。但仔細想了想,不如此他們又能做些什麼哪?的確想不出答案,腦子裏很空……

想到這,又聯係到姐姐的同學們,覺得他們應學些實際的生存本領和為人處世的美德。這即利己,也有益於社會。過去經常擔憂他們“青工”的業餘生活,眼下卻疑慮他們全部的工作和生活,甚至明天或老年時的生活情趣。

善良、仁慈、博愛始終是改觀並美化社會環境的靈丹妙藥,隻是苦於找不到能使人人具備這樣美德的辦法,而不應為了是否承認這一觀點,去喋喋不休、上綱上線。

1985年3月5日周二晚有冰雹

夜,偶見“文革”高潮時(1966年、1967年)散發的文件和傳單。那樣的破口謾罵、盲目尊崇、愚妄而麻木之狀,用“觸目驚心”不足以表達此刻的感慨。設身處地去想象,環視而今的現實,民眾對過去舉止的荒唐滑稽是沒有點滴覺醒的,他們隻是匆匆地往前趕著,走著生存所必須的道路。這種“永往直前“的模式,的確少有傷逝或觸及舊創的痛苦、酸楚和悲憤,但這種“康樂”是否有了足夠的保障?是否能夠避免悲劇不再重演哪?

社會的生命和個人的生命是息息相關。這是人等同於其它動物的地方,但人類生活卻有更廣泛的文化內涵,他總是從過去的成功和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以求能有更美好的未來。這才是人類高於其它動物的所在。

1985年3月9日周六

昨晚,乘9:30分(晚點至9:55)的105次列車,於今晨6:10分到青島。放假期間,思考成熟了一些事情。此刻,坐在宿舍裏,卻感到格外冷清,心情抑鬱,始終樂嗬不起來,一心隻盼著快快上課!

1985年3月12日周二

上課兩天了,對目前的學習,平心而論,索然無趣!麵對現實,這樣的功課學習又不能放鬆,總要過得去才行。

長遠想,想長遠。這種思慮是自己苦衷的源頭。而今社會絕對不是無可議論的,青年人的生活,尤其是中國青年人的生活不是完美的,有感人亢奮的事跡,也有許多的欠缺和弊病。

1985年3月17日周日

回校的第一個星期天,這一周感覺過得很慢,過了幾天到像是經曆了數月。此時,有一種無所事事的茫然,想起在家的時候,寂靜的院落,手邊有幾本書翻翻讀讀,樂乎哉也!

過去的一周,明顯感到功課上的壓力。不同於上學期的數理化,因其多數的內容是中學時有所接觸的,而眼下的都是新知識。對前途的思慮,往往夜裏想象的十分亢奮激昂,但白天卻變得虛無飄渺,禁不住又自嘲起來。

訂閱的兩種雜誌,已收到了幾期。《醫學研究通訊》不佳,不過可從中了解一些醫學信訊,增加專業性的認識,以求能引起自己的學習興趣;《世界史研究動態》非常好,開闊了眼界,其中涉及到許多曆史和現實的實質性問題,對於了解和認識社會曆史的變遷,甚有裨益。

“日本人沒有抽象的哲學”這句話如何理解呢?或許是指在生活之中不拘任何形式,而以利於己的(狹義的)生存為目的;或者是指唯求實際,摒棄任何抽象的哲學理由。

《祝願》

春日如此的溫暖

和緩、和緩、和緩的如同你的語言

你看

此時此景勾起我懷戀的情思

朋友

春天裏我雖沉默於你

而那個顆心卻不依我的理智---遺忘你、不再追憶

我真誠地感念著你

默默祈禱

祝你順利、安好、成功---摒棄利己的目的

1985年3月19日周二

外語的學習進步不大,在做練習中,感到問題出在平時不太專注;英文翻譯上的不通順、不流暢,是一個現實問題。

遇事時不固執,有錯時敢於低頭,不能不說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好辦法。

1985年3月21日周四

大學學習半年多了,但自己卻從沒有過那種在這兒獲得了知識的喜悅。這話表達得不甚準確,其實應是腦子裏始終一種空蕩蕩的感覺。考試也考了,測試也通過了,學習時也能理解,但感情上對這種學習,依舊陌生,並熱乎不起來!因此,生活中時常覺得無處使勁,空漠孤寂!或許這說明自己還沒有適應這裏的生活吧。

本學期的功課多數是考試課,知識繁雜量大。而這兒的春天和初夏,溫暖適宜,可能有助於渡過學習上的難關。前些日子想:“這樣一大摞子的課本,如何能掌握住哪?真有些泄氣,但想到當初考醫學院的盤算,這一切不正是預料中的事情嗎。

自警:“二十一歲,美好年華,端正一種姿態,兢兢業業、兀兀窮年。”

《望》

不平靜的海上

有一隻飄搖的船

它在尋找安身立命的大陸

1985年3月27日周三陰大風

日讀黑格爾《美學》,先讀朱光潛先生譯後記,在朦朧中獲得一些感知。

原文的閱讀進展緩慢,主要是語句冗澀之故。讀這樣的文章,我覺得就是要盡力往下讀,不一定每句每段皆曉其義,隻要從隻言片語有所領會;而後,通過對著者的寫作目的和方向,有了整體印象和淺顯的認識後,再細細品讀,掌握其要旨。

從昨日讀的譯後記和原文部分(主要刻意於段落後的譯者注解),認識到“詩”貴在能汲取形象藝術(如繪畫、雕塑)和音樂的長處,或說他們的文化精髓(即表達理念、心情和精神生活)而修其不足,使其成為既有畫的形象美,又有音樂節奏感的語言藝術。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恰是如此理念的詩句。其意境之美、韻律之妙,非繪畫和音樂所能傳達;靜中有動,繪聲繪色,讓人在感受到自然的生機中,又生發出月高夜寂的冷落和清涼。

1985年3月29日周五

《無題》

小城大廈林立、人流熙攘

在其上空徜徉

映簾的隻有靜謐安詳

聽到的是偶或傳來的勞動者那渾厚而平淡的音響

對世冷漠者在這裏路過

得到的隻有更甚的悲厭和沮喪

唯有熱愛生活的人在這冷清、寂寞中

獲取發憤的力量

不要企盼那精神的寄托---對你的理解和頌揚

隻有沉溺於無私的勞作中

才能感受生命意義的熱和光

昨日收到同學來信,談到大學中的生活感受。在回信中,自己對現實有種朦朧的覺悟,故作上文。

在這兩日情緒低落的思考和學習中,尤其是《美學》的閱讀,突然意識到隻有深入讀習像《美學》這樣艱澀、高深的理論性知識,才能引起自己的誌趣,情緒才有所高漲,腦子才能活潑起來,功課的學習也隨著有了學得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