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一下半年》(二)(1 / 3)

1985年4月2日周二晴

閱《美學》,思路更加清晰了些。其文中有一語:“其實對於其它目的,用其它手段,結果可能更圓滿些。”此語,卻點破了平時自己的煩惱。

人生中,每一目的的實現,應有其一個最佳的途徑。若總想一舉多得、一勞永逸,也不是說就不可能,但針對其中某一個煩惱的解決,卻還會有更好的辦法。不得不歎服黑格爾思想的縝密、客觀和實用,讀其書,也讓我實際起來了。

想起去年在補習班學習時,自己苦思竭慮、求索不止的動機,卻是怎樣使自己老了以後也能從生活中得到樂趣。自思:“這種樂趣,不單單來自周圍環境中,他人的關心照料,而在於有自我衷心、賞悅、熱愛得事物。”當時,就一直認為,這一事物應是一生所為的事業,或者是一種練就的技巧。但此時我在想,所尋覓的這一事物是否要與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協調一致起來哪?

一個人的行為隻有適合了其當時社會內在規律所要其做的一切時,其才會是成功而偉大的。雖說某一個人生活中的機遇不可預計,但對由無數個體和機遇構成的社會整體而言,各種因素會在一定時期造就出一個這樣的成功者。

三月三十和三十一日姐姐來青島遊玩。

隻有接觸人群場合多了,一個人才能看清楚,自己作為社會一員,所處在的社會位置和其生活環境的優劣。若是一個善於思索的人,可以剖析自己,並量力而行地去做一生所能做的事情,或去創新以體現其生命的價值。

1985年4月5日周五晴

午閱過去的日記。寒假中XX(初中同學)說我變得消沉了。新學期過了這長時間,躬身自省不單是頭腦混得很、情緒低落,而且也變得有些俗氣。上學期,執意讓自己的言談舉止,變得老成些。但此時想:“人無須去講究或刻意於那些形式,能做到時時處處尊重他人,並贏得他人的尊重,即可。”實在說,以往要求自己老成些的目的,就在於孩子氣時,別人是不會敬重你的。細想這也是實際的事情。

1985年4月7日周日

早上,陪同學去中山路買錄音機。

午後,看書少許,給XX(初中學)回信。

寫信中,覺得有許多話在胸中回蕩,自以為寫出來一定令自己振奮。但寫過之後,其中的許多認識,尤其是格調,又讓自己覺得後怕、慚愧不已。不過,靜靜一想:“既然利於己,而又無害與他人,慮從何來呢?”

1985年4月9日周二晴

人的情緒有時是不能自持的,但情緒的沉毅或哀痛則一定有其緣由,隻是一時間自己不能明確罷了。之所以平常自己沉默時,特別是情緒低落中,通常能從這裏那裏發現能使自己有突然穎悟般的隻言片語和真知灼見。其根本就在於“事出有因”。

被奚落或嘲笑其實並不可怕,僅是自尊、虛榮心理上的刺傷而已。不必為天真、幼稚的衝動,所招徠得議論,而顧慮重重。

眼下大學教育的問題之一,就是形式上的不靈活、不活潑。其二,也就是學生們缺乏品德上的自修。大學的宗旨在於育人、育才,沒有一所大學能使其所有學生都堪稱社會名流,但一所大學應能夠做到使其每一個學生懂得何謂社會中“大寫的人”。這個“大寫的人”的形象是怎樣的哪?自強不息、樂觀存世、思想先進……嗎?對此,吾當思之、斷之、求之!

1985年4月11日周四晴大風

造福世界的是人,帶給民眾疾苦的也是人。而這裏的“人”,都可以說成是某一些人。

昨晚與同學散步,她責我“誌大才疏”。實在講,這也正是自覺卑微,經常要自責的話!

讀《美學》時,常想:“一個人究竟如何作為,才能被視為給社會造福,既能夠不單是為了自己存活時的社會,也能有利於其身後的社會;而且,不僅是為了其民族,甚至整個世界,都能從其作為中獲得幸福感。”

已經意識到自己目前的這種彷徨、苦痛而冷漠的姿態,無疑對於自己和對於社會,終將是無益的。但自己又不能決斷前行的路!市儈的東西有些是人之常情實事,逃避庸常的感情這現實嗎?

一個人能使其生活中遇到的一切摩擦、瓜葛,都得到和緩恰當的解決。這或許正是其能力的一種表現。

1985年4月12日周五

下午運動會。

情緒低沉,煩躁之極。這種狀況聯想到高中的教訓。高中三年學習的知識,不如說是高中第三年學到的知識。對於那些知識,確乎又是在補習班的一年中,才靈活而牢固地掌握了。雖說知識從學習到掌握,必須要經曆一個過程,但這種鬆垮懶散,類似老牛拉破車的積累,是否合理呢?

隨年齡的增長,一個人思想上的轉化,非自我所能預見。許多時候。也不是自己的力量,所能控製。所以說這些,是感到已去的半年和現今的生活,又回到了過去經曆的老路上。如果有人問,現在感到最無奈的事情是什麼?應該是這大學生活的日程安排不能獨自設計,還必須要去迎合周圍的這事情或那活動。其後果就是使得專業攻讀,或是去自學知識,都變得不那麼隨意。

1985年4月15日周一

嫉妒之心,不僅傷別人,而且傷害自己。此心所存,往往是人格品行狹隘所致,其狹隘乃是人性自私、占有欲作祟。此種欲念上升,而行為衝動又不能自抑時,最為庸常引火燒身的根源。去之和防範,當一寬大為懷,長存宇宙蒼穹、生死過客的理念,尚須憑自信和理智。

晨,獲悉學校要設選修課,打算選一兩門,充填生活空間。

《心願》

薔薇花

俏麗、柔美、無暇

一朵朵奔放、挺拔

令我陶醉啊

你那彌散、沁心的芳菲

願上蒼變我失去理智

不曾有凋謝的顧慮

但個性總讓我回到實際

思念著你的蹤跡

我願為春風

攜來晨露和絲雨

隻為你

更加鮮豔、綻放、美麗

不要依賴我

不是我無情

是我無力

1985年4月16日周二

閱《美學》“抒情詩歌部分”。

人之精神世界:情感、觀感、思維的發展,是由實體形象藝術(繪畫、雕塑)到詩歌文學藝術以至哲學體係。哲學是人類思維的高水平表現,它的形成是需要有意識的歸納、推理和鑽研,是後天努力的結果,非但憑直覺、直感既能知之和傳達之。

文化曆史表明,由原始部落到國家社會之形成,在人之思維能力的表現中,往往創作者個人命運坎坷多舛,而且最常受到人身的攻擊和迫害,其原因何在?是其作為的現實意義和曆史價值微小,還是一種社會進步的宿命使然。

近代人類思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為其係統化,這一係統化最成功和頗見社會成效的是哲學體係的影響。哲學是而今世界和未來社會最能產生奇跡的源泉,馬克思對社會發展的哲學論述,之所以能夠被國家和政黨當成社會革命的旗幟,則為有利的旁證。

用發展的眼觀去看,似乎文學藝術會逐漸像繪畫、詩歌一樣遭到冷落,而哲學的論述將上升為民眾的通俗鑒賞品。

1985年4月18日周四晚有雨

讀《果戈理傳》(蘇聯,伊?佐洛圖斯基著,劉倫振等譯。),如同毛姆的半自傳體“枷鎖”一樣,他們童年、少年和青年時的經曆,尤其是思想上的抑鬱、沉悶的來源和感到爽朗、舒暢的東西,都頗多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