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6月1日周六
晚給家裏去信,談自己的一些想法。目的是讓父母放心於我,或許這就是“齊家”的意識吧。
我生活的最基本想法,就是用盡自己的智力、體力,讓生活能夠更愉快些、長久些。
1985年6月3日周一晴
今晨可說最為特別,三點左右就醒了,之後再也沒有合眼;四點半起床,到海邊跑步。
昨晚,複習胚胎學,收效很好。別的也沒有意外的事,不知這失眠意味著什麼?
《失眠》
這是生命中的第一次
平淡無奇的生活間
此夜卻有這長久的輾轉反側
頭腦清醒的如同白日
我不知蒼天將賦予我什麼
阿波羅的劍
繆斯的吻
還是魔鬼的召喚
……
但願一切的一切都不是
僅僅的
僅僅的是一個空虛和恍惚
……
雖這般熟知唯物與唯心的差異
然我的心啊
卻依舊如此的揣摩驚悸
即使此刻“唯物論”喧囂滿天
也不能讓它蕩然無遺
讀習《美學》變成間斷性的,思想實在跟不上作者思辨的跳躍和變化,況且近幾日功課壓得甚緊。
幾日感覺,人的思想意識從某種程度上,可分為成人意識和非成人意識。前者,以“利己、現實、長久”意識為重,是一種盡一切方法適應現存環境的行為活動;而後者,則為某種隻求形式而不顧及內容的意識,那種虛榮、眼光短淺、求一時之快者,即歸屬於此。此兩種意識在頭腦中是以一種非自覺的情況存在著,隻有當一個人遭遇生活的曆練,真正自覺意識到行為取向上有這樣的矛盾存在時,進而才真正走向了自覺的單向性行為(或講是某種調和、中庸的境地)。
上述並未表達清楚我的心意,但這種認識似乎可以用來解釋周圍青年人何以鮮明存在著苦與樂、憂鬱和歡暢的表情。
1985年6月5日周三晴
話不吐不快,尤其是頭腦中以往模糊朦朧的思想意識,一旦從書中或是被周圍生活所觸動而得到醒悟,傾訴言語的欲望實在不能自抑。即使沒有聽客,能用自己的筆記錄下來,或默默念道,也是一種“神樂”!
又近考試,複習則為常規矣!
1985年6月6日周四晴
閱《中國青年》雜誌,內容較幾年前(自己曾訂閱時)大有改觀,從中可感到時代脈搏的跳動。讀過《美學》,再反過頭來看這些通俗文章,其思想性簡單而明了,唯求實際效用。
1985年6月7日周五
得浙大校辦刊物《求是園》,對我觸動最深的是尾篇《出海人的思索》(作者:伊傑)。作品充分表現了作者冥思苦想的結果……求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求人生幽怨、悵惘、欣慰的緣由,及其要須付出的心血和代價。作品既可謂“深刻、深邃”,但也可說“偏頗、狹隘”。因為作者極力回避“政治”,不敢正視人類社會性集體性的意義,無視為集體事業奮鬥之為崇高的真實價值。
“輕浮的老人縱然可笑、穩重的少年不免滑稽。”此為普希金詩句中的一語。雖也略曉其義,但吾不意行之或從之,或許我“中毒”過深,但究竟中了誰的“毒”?
1985年6月8日周六
昨晚讀《求是園》,記罷日記,頭腦中始終纏繞著作者的思索。無論思想上能否接受,吾從文中確實感到心靈的振顫,雖然是朦朧中的覺得,此種胸臆情感的發泄,似乎缺少了些什麼?但我還是共鳴了!睡前翻久前的讀書筆記,有一段摘抄聶紺弩評魯迅雜文的話,令我茅塞頓開。正像聶先生所言,在魯迅先生雜文中那種懷才不遇、恃才傲物、才子佳人、尋仙覓道、阿諛權門、粉飾現實、人生飄忽、興盡悲來之類的東西一掃而空。這正是魯迅先生偉大之所在,也正《求是園》貧乏之所在。
午後,攜班級同學遊八大關,小憩岩石之側。複想昨讀《求是園》中小詩,得一認識,仿其意作下篇:
《宿命》
若生命真的不可測度
若宿命論是真理
我願乘一葉孤舟
飄蕩於海洋的蒼茫
在這生命的最佳節
把人生的苦辣酸甜遍嚐
若生命真的不可測度
我願意迷失在沙漠的空曠
在這生命的最佳節
把青春的烈焰燃光
這豈不比
捱到自怨自艾、力不從心的老年
活得舒暢
死的悲壯
晚寫家信,訴己意。此信道出了胸中久懸的許多意念,其中的評說和感受,應是自我以前人格的真實。
1985年6月10日周一
午,父親單位周老師(初中英語老師)自濟南來青島。陪同遊魯迅公園、八大關。
自五一後,與同學、同鄉多次遊八大關等海濱,他人對環境及現實的認識,令我心情不甚明快!吾不想固執己念,或偏執某家的觀點學說,但也不想依人性的盲目自尊而與人爭執。是的,正如他人所言的“你總不是完全成熟了吧”。對此,我不想做任何回答,隻是按自己的想法卻“多看些書吧”。
由《美學》中對滑稽說的評述,自識近來自己一些舉止思維,有些病態的意念……
1985年6月11日周二
晚與宿舍同學談關於解剖學的學習,從中不但學到一些讀書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意識到掌握好基礎專業課知識對未來工作的重要,進而增加了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在過去的生活中,隻是迫於高考,自己針對學校課本,才真正用心考慮過學習方法問題。憑心論,“讀課本、反複做模擬試卷、背誦概念知識”的形式,雖然單調;但這單調形式下的刻板學習,在心情上,卻也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能夠從中獲得一種成就感的樂趣。由此,想到眼下讀《美學》等各種書籍的寂寞,同學朋友大為不解,而我卻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