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狀況也得一教訓:人一生中,在某種處境下,即在這種處境中的你還沒有達到可憑借自我抑製、誌趣來決斷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時,要正視客觀情況要求你做得事。雖然不能完全違心、像奴隸般地為此費心盡力,但處事須應達到一個適中的程度。明確地講,作為學生,若把功課搞得一團糟,別說周圍的議論,即使學生一般的生活學習氛圍,也將會失去。
距放假不遠了,無論學業還是思想專注的哲學、藝術問題上,都有許多矛盾亟待解決。但要警示自己的是:注重現實問題,人不能生活在空中樓閣!
今日細分了下兩周複習計劃,取得優異成績是不現實的,隻求達到這兩周複習可以達到的最佳效果吧。
抄寫車爾尼雪夫斯基一言,勵己:“在對生活存在著理智、清醒態度的情況下,人們就能夠戰勝他們過去認為不能解決的悲劇。”
“生活之中,任何事情都無須害怕,有的隻是去了解。”……瑪麗?居裏
1985年6月26日周三
複習英文。思英語學習多年,至今茫然無緒,口不能言,更不要說運筆行文了!每次都僅為了考試“pass”而刻苦,實自欺之舉。
簡擬複習計劃,旨在掌握詞義而非背記單詞,求寫而不錯之形式上的功夫。
查英文單詞間得一認識:學者必須通曉兩門語言,國語和一門較廣泛使用的外語。這門外語為英文最佳,若意在改進漢語,也可掌握日文。漢、日文,源流相近,互為參照吸收,大有裨益。
語言文字在知識社會中是溝通人們思想、傳達經驗和智慧,並提高社會物質、精神水平,最為重要的手段。從種族進化上可知,沒有語言文字的進步,就沒有今天的文明生活;沒有語言文字上的創造,就不會有社會進步意義上的和平與自由。
應用語言文字的目的,在於表達人意。事實上,對某一個人來說,並非很容易就能自然地使用語言文字,來準確表情達意。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無論其從事科學技術改造、藝術創作,還是政治、經濟活動,都必須要有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並須有一種自覺地追求述意完善的意識。若說某一個人沒有達到這一點,而且其社會對此也無能為力的話,這個社會將始終是一個蒙昧的社會,是一個沒有理念且文明不發達的社會。
過去讀哲學或如《美學》之類的書籍時,時常會遇到對某些詞義的不甚明了,如“觀念”、“理念”等,而這些詞語的區別不開,則會影響對文章的理解,容易引發索然無味的情緒。昨日複習英語,在《新英漢詞典》“sense”一欄,有這樣一句話“Hehasnosenseoftime”,解釋是“他沒有時間觀念”。由此我豁然開朗。所謂“觀念”不過是“感覺”的“文話”而已。
每個詞彙的生發、創造都有一定的“意素”,其之所以不是另外一個詞,而是這一個(尤其是同義詞之間),這裏麵不隻是追求字形或韻律的奇異,通常是有多方麵關係/聯係與考究。對應用文字的人來說,能夠明確掌握字詞的起源來意,才能完善表述己意,而又能使他人不曲解。
1985年7月4日周四
本周停課,複習考試。今午後,考完化學。
1985年7月9日周二陰雨
今日高考結束。與去年此刻相較,吾之處境大相徑庭,但心境卻略相同!
因考試故,近來很少記日記。這兩日提筆,則無話可說。
1985年7月15日周一陰雨
《苦果》
感情是那樣的容易被欺騙
僅僅是萍水相逢的一麵
情感的絲線已被你牢牢糾纏
任憑我理智地操刀弄剪
卻總是理不清剪不斷
生活中存在著欺騙
為何總把欺騙理解的
那樣醜惡卑賤
誰又能知道
欺騙之下
又有一人攀上理想的峰巔
1985年7月21日周日
昨晚9:25回濟南。
自上周四下午考完組胚到昨日上午,這期間沒有因為考試結束而清心,反而較之更加費神傷感!開班委會數次,每每令我壓抑再三,欲言又止。
人之間相處,並不單單因為年幼無知或性格單純等等,這樣一些我們被傷害後憐惜對方時容易考慮到的人性善的一麵,而其中確實存有忌恨、中傷、陷害、仇視等人之惡劣根性。吾之對待方法在於“忍”、“讓”,此種行為以往可謂多矣!但這種表麵的忍讓,卻不能安撫內心的“苦”、“怒”!何時是盡頭啊?
此刻想,國內民眾生活、工作、學習的固定不遷移,很是造成人群中相互之間許多不快情節的根由。凡事物有其利必有其弊,“利”、“弊”的權衡與取舍,並非某一人願望可決定,一旦條件變化,自有轉軌。
1985年7月27日周六晴
回家一個星期了,看書、幹零碎活,甚無規律。心緒不定如往昔,少有暢樂。然又感頭腦比以往清醒了許多,尚知自我索求……
閱婁適夷《話雨錄》、馮友蘭《三鬆堂自序》和《三俠五義》(上、下),得社會紛雜之知識。讀書之目的在於觀人思行。大學一年,初觸醫學問題,常令我沉思疾患無常、人生短暫。雖知自我孤悲麵貌,非為青年佳舉,但觀周圍(同學、朋友)之生活樣式,卻非吾心安理得之所在。
常言:“人不風流,枉少年!”然人之精力旺盛時期,不能求得一生安心立命的思想知識,中老之苦可謂難忍……
1985年7月31日周三晴
閱《屠格涅夫中篇小說選》中文章若幹。其中有兩篇,讓我感覺是同一個事件,作者隻是從不同角度和立場上加以記述、議論與描寫。作者的寫作態度,讓我覺得其應是他的真實經曆,其中更多的東西,應該引起心理學家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