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8月2日周五晴
續讀馮友蘭《三鬆堂自序》和鬱達夫小說集,晚觀電視“兩個不健全的人”。
馮老之書和電視節目均涉及“文革”時勢,勾起設身處地之想象。如同往日所感慨:應讓而今的人人知“文革”事,究“文革”理,深悟“文革”教訓,用這一民族災難,豐民眾之思想見識,助民族之夢醒振興。
1985年8月13日周二
晨,閱完《三鬆堂自序》。此書讀來,愈讀愈覺收益匪淺,尤其後半部相關哲學和教育的闡述,很有現實意義。
《霧茫茫》
青年
精神世界裏常來的客人
是多疑、怯懦、惆悵的
其中更充滿對愛情、享樂、舒適生活的渴求
現實卻常把傾心吐出的斑斕泡沫戳破
青年
總不願從現實中尋找經驗
願歌頌新鞋走老路、盲目蠻幹
還要美其名曰:浪漫
青年
真正的浪漫是有知有識的開拓
浪漫的青年豎起檣桅奔向海洋的蒼茫
開創通向理想彼岸的新田園
盲目的青年就是世故的老人
駕起小舟駛向避風安憩的港灣
1985年8月16日周五
立秋後,日漸清涼,天高雲淡,秋高氣爽。其景雖有一種淡泊、靜穆的美在,然而於空曠明朗中,卻陰鬱著一份冷漠、空寂、茫然無所適從的淒楚,倒更易引出傷感的情愫,但此時確為濟南的好季節。
《丁易雜文》、樓適夷《話雨錄》和魯迅《而已集》,加上暑期生活的所遇、所思、所感、所得,自知平素思索、糾纏不清的多為人間生活行經的枝蔓細節,而憂愁、抑鬱自覺源於童心的純潔無瑕、求全責備,亦更多是歎息人之虛榮、故作、偽善、幫閑的姿態……此雖為青年意氣,可謂浩然正氣。但對某一個人而言,唯如此,無異於空談、空歎!
認識世界在於改造世界,改造世界最佳途徑在於能有認識世界作基礎。雖說人的思維與作為,不能完全如同人的想象和認為一樣和諧、立竿見影,但是用經驗和知識武裝起來的頭腦,最有希望實現人類共有的理想,最有希望解決一兩件人類共同意願解決的問題。
生活中我們要達到某種目的,首先要明確此目的所在;另外,要清醒認識實現這一目的需要的基本條件和要求,進而去了解、掌握、達到這些條件和要求,才有實現其目的的可能。因此,無論想成就什麼,都需要與之相關的知識、技巧或言“才能”。要獲得“才能”,隻有從實踐與文字中汲取。這就需要起碼的觀察、思考、分析和總結的能力;若進一步講,必須清楚人腦如何儲存知識信息,如何能夠去順應需要地釋放信息(一般所謂的重複記憶、係統學習、溫故知新等概念合於此說)。這樣才能高效率。
就大學期間的專業知識學習而言,與每一門功課,除應熟知大綱的要求外,學習中要得出“自我所求”之在。日常生活間,要善於勤於動筆,單憑思之、慮之不足以解決實際問題。
1985年8月17日周六午後大雨
已有幾年,每日中必看些書籍。雖時常是無意識,緣於習慣,但卻漸入脾性。由於每日讀得書不甚係統,也不細致。所以,多年來讀書雜多,但自我感覺頭腦中依然空洞無物,思之未免傷感!
1985年8月18日周日
近兩日,舊日同窗宴會,忙忙碌碌,晚歸來,心事重重,總覺心底有言欲吐。
青年心境處於蓬勃奮進和欲求自立的矛盾中,一方麵有改觀現實的衝動,另一方麵又有謀求“自立”的急切。多數人在心底隻求“如何混得更好些”,而不是以自身為“個體”在改造現實中達到一理想境地。
反複靜思默想,得一認識:“平時讀書時,思想很活躍,感慨萬分。此時,若想寫出自己的興奮臆想,提筆卻茫茫然!”由此可看出,這種狀態,就是尚沒有達到意念、思想和語言表達的統一。為何如此哪?主要是對問題認識的不明確、不具體、不深刻,再加上本身心理上自我懷疑、萎縮、畏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