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大二上半年》(一)(2 / 3)

1985年8月20日周二

《美學》第二卷粗略看完了,據自己的理解,有所側重地摘抄了部分段落。

第二卷內容旨在講述藝術發展的曆程,即象征藝術、古典藝術、浪漫藝術,並對每一階段都作了審美的分析。我主要閱讀了其總述及其每一階段前的概述和各章節中意義較明確、寓意較明朗的部分。憑直覺言,在《美學》中,黑格爾對自然、社會,尤其是與人相關的普泛問題,都加以挑明,並進行了十分透徹的論述。這一切對於活著並想了解世界的人,是十分有益的。《美學》雖是一部關於藝術問題的專著,但也告訴人們許多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想到、意識到的問題之真諦。

朱先生這部《美學》譯著,有永存的意義。

1985年8月22日周四雨

晨,與父親遊金牛公園。

夜,由同學家歸來,沉思假期與同學交往中,各自不同處境下的言語和感受。

想寫點什麼,卻無從下筆!複閱往昔日記,抄語句自警:

“無知的人不知道無知的痛苦,惟略有知識的人在學習中逐步看到自己的無知,才會有真正的傷感。”

“浩瀚的宇宙可以憑借頭腦去漫遊,而這知識的海洋,卻不能恣意橫行。”

閱過去日記,每篇雖難說寓意深刻,但當時思慮的問題,有些今天依然纏繞心頭,而其中自警的話,正是今天“心病”所在。

我之不理想的現狀,問題在於沒能關心外界環境的現實,一味內向與自己頭腦中“過去、現在、未來”的思想。誠然,理想這東西是源於頭腦的,但理想若不成為空想,必須要呈現在現實中。這就需要有客觀的行為、舉動。

學習知識技能,無論其是否與“專業”、“愛好”對口一致,本質上都與你的理想事業有聯係,而不會是水火不相容。因此,在學習時,視其學習為一“小理想”,專注於這種學習,達到這種學習的目的和要求。

知識是分門別類的,相對地講,每一知識都學得極精完善,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因此,在學生生活中,於各種知識的學習上,目的不應單純是“考取多少分”、“掌握內容多少”、“理解的程度高低”,關鍵在於能夠對其知識有個係統的了解,頭腦對其形成“整體”的形象,而在紛繁知識的學習中,貴在總結得(心得)一種學習方法,獲得一種“上進”(其寓意可十分廣泛)的欲念。就是說,一般而言,初、高中乃至大學的教育目的,不應是使學生僅完成應時的考試,而是讓他們獲得一種獨立應事時能夠達到自己目的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上的辦法,使他們在沒有嚴師管教時,依然能夠產生追求進步、善良、友愛的欲望和決心。

1985年8月25日周日晴

晨,購得27日上午列車票。

午後,遊四門塔。於柳埠千佛山崖前,凝望岩壁間古時鑿刻的尊尊佛像,臆想借助前日所學知識,對古人刻像的目的動機,給予某種解釋。但反複思考,還是不能得出一個明確的答複。

即將回校,靜想回校後的作為,應盡快把大學生活合理安排一下,注重全盤的觀念。

1985年8月26日周一

即將回校,近兩日情緒沉鬱,多回顧暑假間的生活安逸、舒適,而其中利於未來的東西卻很少。或許人就該隻滿足眼前,隻關心吃、喝、住的善差。這樣會少有痛楚悲哀吧?我為何不能如此!!!

“否認必然性,這是產生某種消極人生觀的理論根源。”但是,人們也不能盲目信從某種必然性,而是要深入探究其必然性的原因和條件,用行動找出這些原因條件,或去做促進和實現這些條件的工作。此則為生活著人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