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大二上半年》(二)(1 / 3)

1985年10月2日周三晴

仲秋節、國慶相繼,放假三天,過得十分平靜。

期間,閱杜拉克(美國)著《有效的管理者》。該作品產生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其思想觀念、認識水平(對我來說)卻是嶄新的。其中,針對管理者的論述最為係統,其觀點作為個人生活的指導也很有意義。時間的合理運用,工作和學習上專心及方法恰當,勇氣和決心作為開拓之臂……這些觀念,在生活中可慢慢體會到其作用和價值。其書作者許多精到係統的歸納和總結,對於有生活經驗者,會有更大的鼓勵和促進!

1985年10月5日周六晴

杜拉克書讀後,其求有效性的思想,於頭腦中縈繞不息。往昔,我們強調工作學習要講究科學性,而這裏強調“科學性”的實質就是“有效性”。的確,科學意味著有效。這一個科學性的東西,可以是發生或存在於方法、途徑、手段、工具或理論指導等方方麵麵。總之,它一定源於過去經驗(成功與失敗)的總結。

現實中,某一問題不管和過去的人事有多大的共性(相似或雷同),但對初次遇到的人而言,它無疑是個新問題。要去解決這樣子的新問題,首先在意識上需有明確而科學的解決辦法。如何判定其辦法是否科學?其標準就是有效性;而這個“有效”,不僅是能夠解決掉問題,還包含與時間相關的“效率”問題。

回校後,仍回顧假期中與同學、朋友、老師和家長的交談,覺得自己“成人”的意識增長明顯,麵對今後的學習,一是要努力,二是合理分配時間,三是加強自身素養,而且向著“外現”、“獨立”的方向發展,從根本上減輕父母負擔,能夠自行自立於社會之上。

現代生活不應是“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田園風光,而是不斷追求創新的工作。未來社會,人的社會價值不會是中國傳統的“修行養性、獨善其身、四麵和善、八麵玲瓏”等內秀被動的狀況,其價值和人生意義確實正在於所謂“貢獻”的動態中,但其“貢獻”之內涵,即為有效的創新。就個人而言,應是個人價值(知識、素養)和社會價值的統一體,前者需要通過後者來實現。而這裏的這個實現,不是等到自我完善後才開始的,而是在社會價值的創造中得到充實和實現。所以,不能一味地為自我的年輕、閱曆淺、知識不豐,而一味依床而歎、向隅而泣,應以勇氣、毅力、真誠和自信,去實踐,去摸索。

思與路

並非那般的激昂、悲壯

也沒有玩弄伎倆的竊笑、恐慌

隻靜靜地靜靜地思忖這意識的動機

恒量著恒量著生命異途的靈光

即便是天才

也需有馳騁的疆場

小醜即便在輝煌的舞台上

也隻能亮其醜相

路的抉擇

理想的境地

靠智慧去柔和靠才能去實現

靠勇氣靠心地的友善、純良

徘徊這波濤洶湧的海岸

為何能承受浪的“嘲笑”、“沫”的飛濺

因為我知道

在這裏全無怯懦、量小者的溫床

惟有海一樣的胸懷和氣魄

才能把困難的棱角磨圓、磨光

1985年10月7日周五

這學年伊始,和上一年最大的不同,就是經常憶起高中的生活:校園的活潑、教室的溫馨以及那不知名的花草,在眼前閃來躍去,泛起悵然若失的迷惘!

1985年10月15日周二晚有雨

高中時,即使在高考前的幾個月,盡管有晚自習,也不是每晚都去的。學習生活雖不得意,但學習成績和熱情基本上是和諧的。大學一年來,學習時間可以說占了整個生活的大部分,但收效卻不佳。對此,總覺得其中有個“激情與效率”的問題。

食堂、宿舍、教室“三點一線”的生活,身不由己。沒有在家時,起居潔靜、飲食遂願的安逸和閑適。自覺在家中的學習和思考,是“成就知識”,而在學校,則是“印象知識”。在大學中,無論在那裏,舉止言談內容大致雷同,甚至看不到報紙、電視,遠離社會現實,沒有中學想象得時代感、節奏感、超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