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星五號火箭圖紙被燒掉這個說法,應該隻是一個流言。即便是丟失了一部分,也不可能全部遺失。至少,F-1的發動機技術還在。
2.土星五號是有複產的希望的,而且一些部件采用現代理論做支撐。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對其進行結構性的優化和設計以後,甚至有可能大幅度減低其製造成本。
所以,那些所謂的技術工人不在了,土星五號就無法複製的說法,也有點太過片麵...........
因為,很多工作完全可以使用工業機器人來完成,並且它們的製造效率會大幅度提高。
再說,這款發動機最初的時候,不也是從零開始的嗎?
現在,有這麼多的技術參數作為參考,即便是一些關鍵性的零部件需要人工製作,但也應該花不了5年的時間吧?(這個5年,就是土星五號從開始到研發完成的時間。)
所以,現在最主要的,還是那個問題。
【為什麼土星五號不重新複產呢?】
哪怕是進行重新優化設計,那也是非常好的選擇啊!
再對比一下50多年前,NASA在執行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的時候。那儼然已經超越天際的技術突破速度,然後再看看50多年後的鷹醬現在,卻是表現得如此拉胯!
我感覺似乎怎麼也說不通吧?
第二個問題,【激光反射陣列能作為阿波羅載人登月的鐵證嗎?】
2018年1月23日,兔子科學院發布了一則名為《雲南天文台國內首次實現月球激光測距》的文章。
文中指出,兔子科學院雲南天文台,應用天文研究團隊,長期從事月球激光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幹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了突破。
2018年1月22日晚,團組利用1.2M望遠鏡激光測距係統,多次成功探測到月麵反射器,阿波羅15號返回的激光脈衝信號。在國內成功首次實現月球激光測距。
很多人就以這篇文章作為證據,抨擊上述的第二個問題。
但我們要明確一點,根據相關文獻可知。鷹醬通過阿波羅載人計劃,一共在月球上安裝了3個激光反射陣列,但是月球上一共有5個類似的東西。剩下的那兩個是毛熊用車載的方式,安裝到月球上麵的。
國際上測試的一般都是阿波羅15號安裝的那套係統。這是為啥呢?
請看下麵一組數據:
阿波羅11號和14號,它們的CCR陣列有效麵積為:0.1134平方米。
而使用最頻繁的阿波羅15號,CCR陣列的有效麵積為:0.3402平方米。
毛熊用無人車投送安裝的,兩個CCR陣列的有效麵積都為:0.0734平方米。
由此可見,阿波羅15號的CCR陣列,是這五套係統中,反射麵積最大的一塊。
那麼這個麵積跟訊號強度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係嗎?
答案是有的。其麵積和反射強度有著直接關係!
然後問題就來了............
毛熊用無人車送上去的兩個反射陣列也在工作啊,是不是可以證明采用無人登月的方式,人類是可以將類似的係統送上月球的?且還可以在地球接收到相關訊號?
在這個幾套係統發射麵積差別如此巨大的情況下,在沒有第三個國家進行類似實驗的前提下,我覺得這一點的可能性不應該被排除吧?
實際上,這一套係統的製造難度並不大,所把這套係統,當作鷹醬成功載人登月的鐵證,似乎有點太過武斷了................
(更多細節分析,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