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回憶在建委工作的時光(2 / 2)

做收集基礎資料的工作非常辛苦,所收集的材料必須真實,這樣才能為編製城市規劃所用。因此,一些地方必須要實地勘查。靈武縣境內的明長城遺跡,現存的57個烽火墩,我都到實地進行了丈量和勘查。為了準確掌握一些已拆除的古建築的規模、式樣,我先後到自治區檔案館、靈武檔案館及宗教部門查閱相關資料。縣建委那時沒有車輛,我們外出都是坐班車,盡管非常勞累,但心情是愉快的。我們十幾個人,有的每天在縣城四門調查人流量、車流量的情況,有的到氣象站搜集氣象資料。當這些資料集中起來後,我夜以繼日地整理,有時甚至熬到天亮。

經過同誌們的共同努力,資料收集得十分齊全。在這期間,我細心地繪製了《靈武縣城古貌圖》等圖紙,並且按照縣公安局副局長楊學禮的要求,利用幾個星期天繪製出了《靈武縣境內公路橋梁涵洞安全防範圖》。把《靈武縣城古貌圖》繪製完後,我拿著草圖去找在百貨公司當門衛的蕭允中。蕭允中看了後說圖畫得有一定水平,並且題寫了圖的大幅標題。2005年,靈武鍾鼓樓建文化長廊時,這個圖樣被刻在石板上,安放在鍾鼓樓內。當所有的資料打印好後,我將圖紙和資料送到自治區建設廳會審。過了一個星期,我接到時任建設廳總工程師的範兆常的電話後,趕到建設廳。在他的辦公室裏,他高度評價了靈武的城市規劃基礎資料,認為靈武縣建委在收集城市規劃基礎資料工作上花了很大心血,收集的資料質量高、數據翔實,同時也指出了資料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了修改意見。回來後,按照範工提出的不足,我們又重新進行了補充修正。不久,經過專家的論證,曆經一年多搜集整理的靈武縣城規劃基礎資料通過驗收。隨即,這個資料被提供給自治區建設廳村鎮規劃處,用以編製靈武縣城市規劃總體大綱。

1986年,我調離了縣建委。盡管歲月流逝,人員變更,但在縣建委的這一段工作經曆卻使人難忘。那一階段的學習、閱讀、積累,為我今後從事房管、環衛等領導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