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是世界藝術領域中獨特的一門藝術,是祖國燦爛文化寶庫中的一顆耀眼的明珠。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它不僅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又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學問。因此書法曆來就被中國人所喜愛。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筆、墨、紙、硯為工具的一種造型藝術,它有著悠久的曆史。在這漫長的時間裏,我國文字和書法曆經了多次改革和發展,逐步形成今天的各種書體和藝術流派。
靈武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曆史的地方。在《靈武縣城古貌圖》描繪的縣城東南角,我們可以看到,孔廟、孟廟、學宮、魁星樓、書院都集中在這裏。廟閣巨大,群樓聳立,可以看出文化氛圍非常厚重。據《嘉慶靈州誌跡》所載:靈武書院在清代竟藏有漢代古籍刻本千餘冊。不到一平方公裏的縣城區域內,聳立著碑石雕刻達幾十座。這些書法碑碣有:《呂祖廟碑記》、《忠義碑記》、《關帝廟碑記》、《重修城隍寢宮碑記》、《精忠廟碑記》、《文光會敬惜字紙碑記》、《捐修三門外道路碑記》、《創修靈文書院碑記》、《重修精忠廟碑記》、《重修三忠祠碑記》、《劉忠壯公祠堂碑記》、《創立靈州高等小學堂碑記》、《禦製張公南浦祭文》、《張公南浦墓誌銘》。這些碑刻是書法中的精品,在靈武曆史文化長廊中閃爍著奪目的光彩。靈武在西北是一個不太大的古城,但文化層麵的多元化,文化底蘊的深厚,令人驚奇和自豪。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靈武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積累。數百年裏,在靈武這塊沃土上,湧現出了許多傑出人才及文人墨客。上個世紀50年代前,靈武城內的唐萬壽、李玉鼎、黃廷玉、鄧九如、王玉讚的書法藝術,得到了靈武百姓的肯定。唐萬壽,清末拔貢,字祝三,生於1874年(清朝同治十三年)。他的父親唐謙,是靈武城南製糖和燒酒作坊的掌櫃。唐萬壽少年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9歲參加了靈武鄉試,榜上有名;21歲赴京趕考,金榜題名,得拔貢功名。他的一生,經清朝同治、光緒、宣統和民國、新中國。他經曆坎坷,經受了不少磨難。唐萬壽一生勤奮,學識渾厚,尤其是他的書法造詣很高,深得先輩人的真傳。他的書法代表作是:縣城高廟南天門及金星殿大匾;為縣城商號“發盛永”書寫的對聯(上聯:“盛意誠心,接待四方顧客”;下聯:“永守商規,笑迎上門親朋”;橫批:“發福生財”),給白克勤書寫的對聯(上聯:“萬頃煙波鷗世界”;下聯:“千秋雨露鶴精神”)。1950年秋天,唐萬壽和幾位朋友到十字街口董家飯館飲酒,看到新粉刷的牆壁未有裝飾。第二天,他書寫了一幅中堂送給了董家飯館老板。中堂的內容是:“酒以養神,仙家好之。酒以亂性,佛家戒之。吾人有酒時學仙,無酒時學佛。”唐萬壽的繪畫作品代表作是春夏秋冬風景四條屏和水墨畫“十子歡聚圖”。由於巧妙地使用了水墨顏料,故他的作品獨具特色。唐萬壽平時苦臨曆代墨家書法作品,尤其對顏真卿的《多寶塔碑》、《祭稿》等苦臨多年。顏真卿被中國書法界尊為書聖,其楷書寬博雄偉,行書、草書亦遒勁高古,在中國書法曆史上影響深遠。靈武的書法家基本都臨過顏真卿碑帖。唐萬壽苦臨顏體多年,寫的字頗有顏公風韻,遺憾的是在十年動亂的淒風愴雨中,紅衛兵小將以“破四舊立四新”
為名,橫掃唐萬壽的居室“白燕堂”,將他收藏的古舊書籍字畫和所書中堂對聯等墨寶付之一炬,其愚蠢的行為令人扼腕歎息,成為靈武的一大憾事。所幸其孫唐世俊還珍藏著40年代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送給唐萬壽的銅墨盒及唐萬壽自用的銅章、石印章各一枚。令人欣喜的是,唐萬壽在兩本古籍醫書的扉頁上書寫的兩副對聯還留在人世。一副是“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點點有意;切瓜分片,上七刀下八刀,刀刀無情”;另一副是:“妹妹讀書心思漢,嫂嫂怕日手遮蔭”,墨寶兩副雖破損陳舊,但幸留人間,對研究靈武的書法及文史有著很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