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鼎也是清代拔貢,是上個世紀40年代前靈武城內著名的文人、書法家,曾參加過靈武高廟的彩繪工程,在門閣上題有多幅書法作品。他的書法筆法不凡,起筆時順入無缺鋒、逆入無漲墨。他的字圓厚不露筋骨,氣滿勢足,雍容渾厚,蘊藉含蓄。“文革”中,隨著高廟的被毀,李玉鼎書法作品也蕩然無存了。被毀的作品中還有靈武的鄧拔貢、楊拔貢等人的書法。40年代前的靈武文人很看重書法藝術,一些店鋪、大廳、紳士人家的堂屋都掛著唐拔貢、鄧拔貢、楊拔貢等人的作品。受這些名人的影響,一些書館的教書先生及舊政府的“稿爺”都十分重視練字,所以他們的毛筆字寫得都非常漂亮。今天,在縣檔案館還能看到一些舊政府“稿爺”書寫的文件檔案原件,秀麗、縝密,筆法不凡,可以窺見當時的靈武書法藝術。
歲月行進到上世紀60年代,政治浩劫的摧殘使靈武城鄉的文化名人及書香門第家庭不同程度地受到打擊。廟宇被拆,壁畫被塗,書畫被焚,唐拔貢、鄧拔貢及開明紳士何義江等人的家被抄。這樣殘酷和大規模的破壞,給靈武的文化曆史造成的損失太大了,自那時起,古城文化一蹶不振。
進入70年代,由於“文革”的結束,一些老幹部又重新走上領導崗位。
在他們的精心努力下,靈武書法又逐步走向了繁榮。文化館幹部韓秀儀的蠅頭小楷,珠圓玉潤,細膩俊逸;一中教師曹成功的大字,酣暢淋漓,蒼勁有力,揮灑自如;蘇義的正楷大字,布局嚴謹,穩健有力。在靈武書法界獨占鼇頭的要數蕭允中老先生了。蕭允中,字佛存,號三之堂主人,生於1915年9月13日,祖籍河北省衡水縣,12歲離開家鄉到其父蕭敬亭在北京開設的琉璃廠“吉珍齋”當學徒。“吉珍齋”最早由河北南宮縣人張春潔於光緒二十二年開設,1911年由學徒蕭敬亭接管。蕭敬亭1907年到北京,在琉璃廠“吉珍齋”古玩鋪當學徒。他工作之餘認真觀看“吉珍齋”收藏的古畫,鍥而不舍地鑽研,積累了豐富的經商經驗,學徒四年後當了店東。1911年,蕭敬亭自己開設“靜寄山房”。他為人謙和,交友甚多,在這點上蕭允中和其父有非常相似之處。蕭允中在琉璃廠做學徒時,認真揣摩學習書畫知識,並且深得其父蕭敬亭的言傳身教,練就了一雙“慧眼”。他鑒別書畫的眼力非常強,除能鑒別一些書畫的真贗外,還能講出畫作者的大致年齡,令一些同行非常歎服。蕭敬亭在經營書畫中廣交朋友。他同書畫收藏家、清朝翰林袁勵準,清光緒文人杜蘊寬,北平政府官員王幼平、易培基,書畫名流張大千、黃賓虹、溥心番、金拱北等交往密切,並經常銷售他們的作品,尤其是張大千的書畫常在“吉珍齋”掛單出售。蕭敬亭和張大千的關係非常好。1936年夏天,在蕭敬亭的主持下,在北京虎坊橋春華樓飯店,蕭允中與肖建初、孫雲生一起舉行了拜師儀式,被大千先生收為“大風堂”入室弟子。蕭允中天資聰穎,特別喜愛書法,從師張大千後更加刻苦努力,開始遍臨諸家名帖,苦練不輟。幾年裏,他與“大風堂”弟子田世光、肖建初、張正雍、何海霞、慕淩飛、孫雲生共同聆聽大千先生教誨,目睹大師創作過程,且深得大千先生的諄諄教導。完成私塾學業後,蕭允中進古玩店當學徒,又接觸了大量的古人書畫墨寶,得空便研習臨摹。這期間他又師從京城著名書法家魏旭東,對碑帖拓本反複臨摹,細心品味。
蕭允中到現在已91歲高齡,多少春秋逝去,他對《曹娥碑》、《孝經》不知臨了多少遍,自己也記不清。蕭允中對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洛神賦》、《索吳綿帖》、《無逸帖》、《太平興國禪寺碑》更是致力研習,深得其書法真諦,並將古人的筆法、韻味融入自己的風格中。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蕭允中的書法成就不凡,得到了區內外同行的認同,成為享有盛譽的寧夏著名書法家。一些書法家對他的字這樣評論: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