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為支持大西北建設,蕭允中帶著一種遠大抱負,攜妻帶子從北京來到寧夏,落戶到靈武縣梧桐樹公社京建大隊,開始了務農生涯,從此從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北京文化人變成了地地道道的靈武農民。他放過羊、喂過驢、挖過渠,他插秧、割麥、打場……但他無怨無悔。和蕭允中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蕭允中活得怡然自得。他自己有一種說法:“人活得要有一點精神。”這種精神,是豁達,是隨遇而安,是善良和樸實。上世紀80年代初兒女們參加了工作,蕭允中也隨他們進了城。為生活所迫,他在百貨公司當門衛,到藥材公司鍘草藥、揀枸杞,生活淒愴、貧窮。但是他對藝術的追求絲毫未減,他仍醉心於趙孟頫、董其昌的書法碑帖,每日研習臨摹,打發著艱苦的歲月。蕭允中就這樣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地研習,終於使自己的書法邁向了新的台階。蕭允中的書法繼承了中國古代書法傳統,廣涉博取,蓄他人之長以補己之短。他書寫的小楷一絲不苟,端莊勁健,字字珠璣,飄逸俊秀。數載嚴霜,奇蕾綻放。自80年代後,蕭允中的書法作品在很多大賽中不斷獲獎。1990年,蕭允中的作品獲全國商業職工書法競賽一等獎;1992年,蕭允中的作品在“寧安國防杯”、“寧夏杯”老年書畫展及寧夏國稅局舉辦的“稅收帶來寧夏美”書畫比賽中分別獲一等獎;1994年蕭允中的書法作品參加全國回族書畫展,1998年參加全國文史館書畫精品展,1999年參加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第八屆“群英獎”展覽;2000年蕭允中的作品參加北京為紀念張大千先生誕辰100周年舉辦的書畫展,並被收入大型畫冊。鑒於蕭允中在書法藝術方麵的良好造詣,他被聘為自治區文史館館員。他的書法作品集相繼出版。在其作品集上,自治區主席馬啟智題詞:“筆端生祥瑞,小楷成大家”;趙廷傑副主席的題詞:“醉心翰墨,筆耕不止”;寧夏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劉正謙讚譽蕭允中“筆墨精良”;自治區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胡介文題詞:“人瑞墨寶”;寧夏書法家協會主席吳善璋稱讚他“福壽同春,人書俱老”;原寧夏軍區司令員胡世浩譽蕭允中“癡迷定成”。蕭允中謙和嚴謹,憨厚善良,交友甚多,這也是他的字被人喜歡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和他的交情甚深。記得有一次我和他整整聊了一天,我問他:“怎麼你寫哪一個字都不潦不草,一絲不苟,都這麼認真呢?”蕭老笑得非常慈祥,告訴我:“我今天高興,寫字認真,今天不高興寫字也認真。熟人來認真寫,生人來也認真寫。為人平平和和,不怒不傷,這是我一輩子的心態和做人、行事、生活的準則,也是我長壽健康的秘訣。”我聽罷恍然大悟,難怪蕭允中老先生雖年過九旬,但鶴發童顏、神采奕奕,原來是他處世平和、隨遇而安、善良豁達的品行而致。
蕭允中的書法小楷代表作是他書寫的《朱伯廬治家格言》、《蘭亭序》、《春江花月夜》、《前後出師表》、《赤壁賦》、《洛神賦》。最珍貴的要算他和張大千的女弟子張正雍女士合作的“九歌”墨寶了。在這幅作品中,蕭允中的小楷字字珠璣,珠圓玉潤;正雍女士的畫神形俱備,細膩到位。這幅作品可謂當代水墨丹青合作作品中的精品了。
人老懷舊,90高齡的蕭允中常懷念著自己的老師張大千先生,現在還珍藏著大千先生給他的5封書劄。其中1941年的一封信的內容是:佛存仁弟:茲彙上一百萬元(舊幣),請分贈何世嫂及正雍、天民兩同學;又米友老潤筆三十萬元,諸希費神為感,北平待寄諸物請將衣服及丈二匹、墨、遷安紙留存,其餘水陸畫幅畫稿俱請速為寄渝。至盼至盼。紙樣一張請分托吾弟與慧蘭,正雍、天民、雲生、霜廠、世光、章甫、淩飛文淵諸同學,上款俱題(君謀)此君為中大前校長,二月下旬攜往美國付印。既望加意著摹為盼,兄爰白,一月二十五日。
遺憾的是歲月滄桑,在特定的曆史環境裏,難於保存,這些珍貴的信劄和書畫丟棄遺失了,成為蕭允中心中的憾事。
1987年春天,我買了一本陳重遠的《鑒賞述往事》,書中詳細地記載了蕭允中的父親蕭敬亭在北京琉璃廠開設“吉珍齋”、“靜寄山房”的經過。我將書拿給蕭允中老先生看,看到描寫其父開店及他做學徒時的文章,老人閉上眼睛,老淚慢慢溢出,陷入深深的回憶中。幾天後,蕭允中打電話讓我去家中,桌子上放著那本《鑒賞述往事》,蕭允中指點著讓我翻開扉頁,上麵題著:“懷君摯友雅愛書畫,時相過縱,購得此書見示,閱後回憶已數十年矣,不勝感慨之,八十七翁允中識。”老人微笑著說:“轉眼數載,人老懷舊,好多舊友過世了,想念他們喲。”我凝視著蕭老的滿頭銀發,心中極為感慨,多麼善良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