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靈武的秦腔自樂班(1 / 1)

1996年,靈武市郵電局的職工李生春從心愛的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了。

為了打發漫長的時光,每天他早早地起來,到西湖公園去散步。有一天,他發現在不遠處有拉板胡的,而且拉的是秦腔。老李多年來一直喜歡秦腔,對秦腔有著特殊的感情。憑著一種特殊的藝術嗅覺,他感到這板胡拉得很有滋味。隔了不久,他發現在此處又有清唱秦腔的,他們一唱,吸引了周圍不少的人。很清楚,這些人都是退居二線的老同誌。這麼多的人喜歡秦腔,為什麼不成立個秦腔自樂班來編排秦腔呢?有了這個想法,老李和幾個愛好秦腔的人一商議,決定立即找房子,“招兵買馬”。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天後,他們在高廟旁邊找到了一間空房子,就把它租了下來。有了房子沒樂器不行,於是老李和這幾個人共同攤錢購買了幾件樂器。光有樂器沒有服裝還是不能演出,可是再讓這些老同誌攤錢買服裝就不合適了。

有人出了個主意,為什麼不給市政府打個報告,批點經費。

於是,他們寫了個報告送給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長李詠梅。

看了他們的報告後,李詠梅進行了認真的調查。為體現政府對文藝事業的支持,關心老同誌的晚年文化生活,她和有關部門商議,給自樂班批了7000元錢,購置了服裝、道具等,使自樂班一下子武裝起來了。曾在市劇團當過團長的尚立業、高自強、郭安忠及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強進義、劉彩玲、沈秀蘭都參加了進來,增強了自樂班的實力。

尚立業拉板胡,王學禮負責後勤兼拉二胡,劉正福負責劇務,高自強打板,加上張新建的板胡、郭安忠的勾鑼及梆子、李金龍的平鑼,他們開始排幾個折子戲,如《蘇三起解》、《三對麵》、《花亭相會》、《二進宮》、《回路》等。

自樂班裏的編排完全是為了娛樂而進行的,沒有什麼教條和模式,誰適合演什麼就演什麼。在劇團工作過的楊秋月、郭安忠、沈秀蘭的功底紮實,表演技巧好,無形中成了排練中的導演。有些劇目大家都沒排過,這些老同誌就自己出錢買影碟,在自己家裏放,按照影碟中人物的動作、唱腔跟著學,學會後再到自樂班進行配戲。自樂班裏沒有閑人,往往是一個人兼搞多種工作。劉正福既負責劇務還當演員,在《三娘教子》中飾老生薛保;楊明除了搞後勤,還在《三對麵》中飾包公;劉全忠搞劇務,也在《二進宮》中飾徐顏招;周自林搞對外聯絡,同時在《二進宮》中飾楊四郎。根據大家的意見,自樂班每星期活動3次,戲排好後主要是在市內一些鄉鎮演出。這項活動開展了一兩年後,影響擴大了,每年逢廟會,群眾邀請他們到廟會上演。久而久之,似乎形成了規矩,逢廟會必有秦腔自樂班的演出。靈武近幾年廟會辦得比較隆重,除高廟、東塔舉辦的規模較大的廟會外,靈武西門外的大佛寺、東門城隍廟的廟會都邀請他們去演出。通過這些演出,自樂班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又有不少人參加了進來。這時排練的房子太小,不夠用了,於是他們多方聯係,又在北門農貿市場的西苑小區租了幾間房子。城建局得知此地沒暖氣,就擠出2000元資金給安裝了暖氣設施。就這樣在多方的努力下,秦腔自樂班從場地、人員配置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在這種條件下,他們編排的劇目越來越多,一些在靈武地區有影響的老藝人紛紛參加進來,並擔任主要角色,如楊秋月在《花亭相會》中扮演生角高文舉,沈秀蘭在《蘇三起解》中扮演蘇三,景淑琴在《花亭相會》中扮演黃桂英,劉正福在《三娘教子》中飾老生謝保。劇目的增多,老藝人的加入,有關部門的支持,使這個秦腔自樂班的演出實力不斷增強。2004年,他們派出幾個骨幹到銀川地區參加秦腔演出大賽,劉正福、劉豔梅、魏忠保、史玉梅等7人全部拿上了獎。這一次獲獎回來後,在靈武引起了不小的震動,也使自樂班的成員對今後的藝術活動更增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