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彝族的民族長詩,講述了猴子為萬物之靈,是世間一切生靈的始祖。這首詩是這樣寫的:樹林陰森,淌著清涼水。層層的岩石,都有猴子住。
有紅猴,有黑猴,爬在大樹上,拿著樹枝搖。
一天學一樣,猴子變成人,樹葉做衣衫,樹果當飯吃。
《述異誌》中記載,猿五百歲化為,千歲化為老人。《吳城春秋》中記載說,岷山有一隻白猿,化成老翁,手握八寸玉牌,精通曆法和陰陽之術,能夠預卜吉凶。他自告奮勇與人比劍,劍術十分了得。《補江總白猿傳》說,白猿力大無比,而且聰明好動,來去無蹤,能夠知曉過去未來之事,還能夠讀懂先秦、秦漢時期竹簡上的遠古文字。所以,自古以來猴不但是聰明、智慧的化身,更是文學家、詩人、少數民族進行文字創作的主要素材。
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在十六行生肖詩中是這樣寫猴的:踏翻菜園底用羊,從他春雷吼枯腸。
擊鍾烹鼎莫渠愛,小筆自許猴葵香。
南宋理學家朱熹在一首詩中是這樣寫猴的:平種猴桃垂架綠,養得鶤雞鳴角角。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秋浦歌》一詩中生動地描寫了水邊的白猿: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
牽引條上幾,飲弄水中月。
明代詩人劉續借“五猴”與“五侯”的諧音寫過這樣兩句猴年祝吉的名詩:殘雪未消雙鳳闕,春風先入五侯家。
毛澤東主席在《七律·和郭沫若同誌》一詩中對猴的精彩描寫是: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裏埃。
今日歡呼孫大聖,隻緣妖霧又重來。
由於猴子具備了很多特點,千萬年來形成了很多妙趣橫生的關於猴的成語,如“心猿意馬”、“沐猴而冠”、“猿猴取月”、“猿鶴蟲沙”、“朝三暮四”、“馬上封猴”,出現了《猴子撈月》、《猴子撿豆》、《猴子點燈》、《猴子掰包穀》、《猢猻入布袋》、《猴子辦案》等膾炙人口的故事,也出現了大量的歇後語,如“猴子上樹———爬得快”、“猴子裁花———放放挪挪”、“猴子投胎———手腳不閑”、“猴子看書———假充斯文”、“猴子吃辣椒———紅眼睛”、“猴子撈月亮———一場空”、“猴捧仙桃———長命百歲”,等等。
自古到今,對於猴子的描述最成功的當屬吳承恩《西遊記》中描寫的孫悟空了。魯迅說過,孫悟空的原型是淮河水神無支祁;胡適說,孫悟空的形象是從印度古代史詩中的神猴哈努曼演化而來的;日本學者中野美代子教授說,印度古代史詩中的神猴哈努曼形象,隨著婆羅門教傳入福建沿海一帶,形成了許多猿猴精怪的傳說,這些傳說與唐三藏西天取經的故事相結合,就誕生了《西遊記》。這就是關於猴的傳說,讓一代一代屬猴人感到自豪的故事。
歲月的長河滾滾向東流去,一路煙波,如泣如夢,一聲聲轟鳴記載著人們多少不堪回首的往事,一束束浪花蘊藏著人們心靈深處的酸甜苦辣。在露珠閃爍、曙光熹微的清晨,傳來一陣陣老者蹣跚的腳步聲,他們仿佛訴說著屬猴人飽含滄桑的曆程。寒林暮鴉、繁星鬥空的夜晚,一輪鉤月傾瀉出溫馨如銀的光芒,靜悄悄地撫平屬猴人的累累傷痕。已進入40歲、50歲的屬猴人毅然彈去苦澀的淚水,拂去身軀上的疲憊,飽含對幸福美好的憧憬,扶老牽幼,走向人生的一程又一程。
在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這一代屬猴者身上,有我們祖先賦予的智慧靈氣,有堅忍不拔的精神和極強的生存能力。麵對猴年,麵對坎坷的人生,屬猴人是沉溺於痛苦和揪心的磨難中,還是麵對現實,拿出屬猴人特有的果斷和毅力。如果隻是向人們展示留下的遍體傷痕,拖著殘疾的身體乞求人們的憐憫,那麼他們隻能更快地被時代被激流所淘汰。一位哲人說過:很多成功的門,其實是虛掩著的,隻要勇敢地去叩門,大膽地走進去,呈現在眼前的,很可能就是一個嶄新的天地。所以,屬猴的朋友們必須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獻身今天的改革開放事業。雖然屬猴人有了磨難的記憶,有了創傷的疤痕,但這也是鋪墊人生、積累人生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不然,為什麼石頭下麵的種子力量最大,雷電擊後的樹木發的芽最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