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聽一位博士級人士分享育兒心得,忽生感慨:我們的世界實在有太多的愛了。
故事是這樣的……
博士有個兒子,他是父母眼中絕頂聰明的孩子,尤其在語言方麵的天分極高。受過教育的父母對兒子的一言一行都有精準的分析,於是,無論孩子乖巧還是頑皮,都有理由把他的行為化成正麵的價值去歌頌、褒揚。譬如有一天,爺爺打電話找孫兒閑聊,這位博士的兒子劈頭就問:“爺爺,你買了什麼禮物給我?”爺爺被孫兒這麼一問,頓覺不好意思,沒想過買禮物的爺爺唯有騙他:“當然買了!不過要賣點關子,下次來你家時才給你驚喜!”
等到爺爺來訪時,老人當然忘了隨口的約定,孫兒一見爺爺兩手空空,頓時扁嘴:“爺爺你講大話!”爺爺這才想起來,趕忙說:“我就是特意來帶你去挑禮物的……”
博士爸爸對兒子的行為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孩子的年紀雖小(隻有五歲),就能用一語中的的方式讓一個大人在他麵前立即就範,從而達到他的目的,是非常厲害的行為和思想模式。
博士這樣分析:“原本話應該這樣說的:‘爺爺你好久沒來看我啦!……你什麼時候來啊?……你來的時候會買禮物給我嗎?……你會買什麼給我呀?……’但是,他跳過了很多步,上來就問‘爺爺,你買了什麼禮物給我?’讓你不能敷衍,立即就範。往好處看,這是種厲害的語言能力。”
這代父母都喜歡把事情往好處看,“棒下出孝子”這種育兒方法早已不成氣候,今天的父母都跟孩子講心、談愛,培養正麵待人的態度當然是件好事,但有的時候我會覺得,我們對下一代的愛過於泛濫,泛濫得已經失掉了理智與尊卑。
為什麼爺爺一定要買禮物給孫兒?愛的表現除了物質難道就沒有其他了嗎?
“往好處看”四個字,不該等於認同孩子的所有行為。
博士的另一個女兒的故事也讓我墮入迷思:她是個學業卓越又律己的好孩子,有一回考試拿了個好成績,博士問女兒想要爸媽賞她什麼,她想了良久,竟然這樣說:“我想要的東西都有了,什麼都不缺,一定要賞的話,就再給我買三本補充練習做做吧!”
博士的分析當然是說,這個女孩實在乖巧得無話可說,但我聽完反倒有點擔心,如果那是我的女兒,我會摸摸她的額角,看她是否得了病!一個幾歲的人居然對世界已經無欲無求,作為父母在讚歎之餘是否也該反思一下:我們給孩子奉上的東西、鋪設的路、造就的世界,是不是太多、太豐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