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會碰上寫下個人資料的經曆,其中一欄常叫我困惑,就是“職業”。
人家問我是幹什麼的,我的本能答案是“家庭主婦”;說真的,我也不算是全職主婦,生命中起碼有一半時間拿來寫專欄、寫書、教書。
於是,看場合,多是主婦不宜出席或不該出席的場合,如公關性質的聚餐,我會被介紹為“freelance writer”(自由撰稿人),或者是更堂皇的“作家”。
倒是女兒愛把我的身份寫成“老師”,因為在浸會大學兼職教書的緣故,每星期雖然隻上一天課,但每次都是送完她們上學便接著去上課,下了課吃頓午飯,剛好又到時間接孩子放學,晚上她們纏著我玩時,我也總會敷衍“在備課呀、要改功課呀……”於是,孩子都認為我這個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家的人是個老師。
老師交待功課要填父母的職業,她們都堅持寫“教師”,我笑著說:“為什麼不寫作家呀?”孩子的響應可真現實:“坐在家裏寫東西算不上工作,要上班的才算是……”
我的生活是有一天沒一天地寫作,有時接了些文字的工作,夜以繼日、馬不停蹄地寫,有時交齊了稿子,就又可以偷懶休息幾天。原來這些在女兒眼中都不算工作,“穿條短褲拿杯咖啡對著計算機邊講電話邊打字,這算是上班嗎?”女兒說。
更煩人的是爸爸的職業。
從幼兒園到大女兒今年升入六年級,這麼多年來翻閱孩子的學生手冊,發覺爸爸的職業一欄年年在變。
他一直是個電影編劇,我每次填表都如實照書,丈夫卻說“編劇”的頭銜跟“作家”一樣虛無,容易讓人產生“收入不穩定”的感覺,於是,那年他在電視台做短期合約的創作總監,那年手冊的職業一欄就改成了“創作總監”;那年他監製了一部電影,於是職業就成了“電影監製”;後來他一直在電台播音,他的職業就又變成了“電台節目主持”;近年來又主力教學,女兒理所當然地又把爸爸當作“教師”。
他擁有一間一個人的製作公司,於是打趣說:“不如以後寫總經理、董事長或者CEO啦!”
一個虛銜,說到底,大家還是在意的,尤其在孩子麵前,總希望父母的職業不會讓孩子太丟人。
這天女兒回來告訴我:“XX真幸福,她媽媽是在Spaghetti House(意粉屋)做服務員的!”
“是嗎?”
“是呀,所以XX可以經常去Spaghetti House,有折扣,她還說下次帶我去呢……”
忽然驚覺,一切虛名在意的隻是我們自己,孩子是天真的,眼裏從來就沒有貧富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