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過了七八年,有很多故事如過眼煙雲,已成為曆史。
開始有人為“非典”寫東西,回憶的、跟進的、繼續控訴的……但其實,有一撮人跟“非典”擦身而過,雖說跟瘟疫沒有直接的瓜葛,也從沒被提起、發現、關注過,但問題卻在六年後靜靜浮現。在這裏,我稱之為“非典”的一代。
這群孩子,不約而同地生於2003年,瘟疫臨城的這一年。
在極度恐慌之下照顧初生兒,孕婦、產婦、新手、老手,一律成了驚弓之鳥,匿藏家中,哪裏都不去,什麼都不碰。
朋友的兒子就是在這種過分保護的環境下出生的,沙灘沒去過,到公園能免則免,沒消過毒的東西不能碰……於是,孩子對世界的感覺近乎於零。
磕磕絆絆的學步日子裏不易察覺出任何端倪,隨著年紀漸長,問題就立即顯現。
不會走平衡木,不能攀爬,蕩不了秋千……父母一直認為是嬌生慣養下的相關行為而已,直至幼兒園老師提議他們帶孩子看醫生,才驚覺兒子患上了“感覺統合失調症”,是中樞神經係統的障礙。
這一類孩子的肌肉張力較低、容易疲倦、坐著的時候喜歡用手托住頭、走路經常摔倒、握筆方法不良、寫字慢、四肢操作協調皆不靈活。由於眼球追視的能力較弱,他們在閱讀時會串行,抄寫時也會漏字。也是因為感覺統合能力差,這些孩子在發音、認識詞彙、語言邏輯的學習上亦有很大的困難。
因為及早發現,朋友的孩子在一連串的訓練和物理治療下,終於安然成長。倒是在治療的過程中,朋友跟主治醫生聊起,才發現原來“非典”這年出生的孩子,有很多都患此症,或者有不同程度的行為病。
瘟疫時期對初生嬰孩的過度保護,竟誘發出另一種“行為瘟疫”來,這該是大家在噴灑一比九十九的消毒藥水時也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