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龍應台的一篇文章,那幅畫麵讓我記得很深很牢。
說的是一個下雨天,雨並不滂沱,卻是毛毛綿綿地下。母子倆在湖邊散步,可有可無的傘,年青人選擇了瀟灑淋雨,作為母親的龍應台當然趕緊為孩子打傘。
誰知兒子安德烈一閃一縮地一再推開,拒絕走在媽媽的傘下,連庇蔭的功能都沒有了,做媽媽的心酸度可想而知。
然後又一幕,漫步中的媽媽給兒子指點風景:“看,那裏多美……”孩子的反應竟然是把母親的手按下來:“我看到了,別指……”
隻是一下的小動作,沒想到,會讓孩子尷尬,更讓媽媽難堪。
那是成長的標記,那是孩子必然走的路,這些動作、這些話,我們小時候大概都做過,可能說得更狠。成長附帶的代價,沒一個母親願意接受,卻偏都會遇上。
我偶然替大女兒整理亂發,她通常也是這樣一縮一閃地,讓頭逃離我的“魔掌”:“別搞了,我自己弄!”摟著她的胳膊送她去上學,臨近校門,她會借故整理背包把我的手甩開。
有一回看到天上雁群人字齊飛,趕忙猛指:“看那裏,好壯觀……”大女兒抬起頭看得興奮,嘴裏卻說:“早就看到啦,別指來指去的,大驚小怪……”
很多人喜歡看龍應台的評論文章,我卻四處向人推介她細膩的親子故事,養育過孩子的人,全都會在當中找到心靈感應。
記得在《孩子,你慢慢來》一書中看過一幕:學步中的兒子搖搖晃晃地走近媽媽,忽然好奇地說:“媽媽,你的眼裏有我……”看到這裏,無限感動,我家三個女兒在學步的日子裏,都不約而同地說過這樣的話。
孩子在母親的眼珠裏看到自己的影像,是成長中一個天大的發現,我們要記得抓住機緣,告訴她:“我眼中有你,你的眼中也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