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與康熙父子二人,雖然都是在幼齡即位,但兩人所遭遇的處境已經完全不同。
順治即位時,那些開國功高諸王還沒有退出權力的舞台,他們手中還握有兵權。而到康熙即位的時候,諸王已經退的退,死的死,而繼承他們權力的那些少壯派親王已經沒有父輩的銳氣,正因為如此,孝莊文皇後與自己的孫子康熙皇帝才能從容應對局麵。也就是說,親王攝政的體製一天不終止,玄燁的帝位就一天都難以鞏固。而孝莊太後起用異姓大臣輔政,是為了掌控局麵。
孝莊文皇後為什麼會選中索尼等四人作為輔政大臣?這還要從滿洲八旗的權力分配說起。努爾哈赤死了以後,八旗內部的權力分配有了大幅度的調整。那就是皇太極將原先自己所領的兩白旗與多爾袞兄弟的兩黃旗做了置換,由自己來領兩黃旗。這也為八旗內部的權力博弈埋下了隱患。
本來兩黃旗是八旗的王旗,可等到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權力集團卷土重來,他所領的正白旗成為八旗的核心。他死之後,順治收繳了正白旗,也就是說,正白旗與兩黃旗構成了八旗中身份最為高貴的“上三旗”,成為大清權力結構中的柱石。滿族八旗在權力係統中的地位也越拉越大,“下五旗”由此成為諸王、貝勒的宗藩封地,慢慢脫離了權力係統的核心地帶,淪為權力邊緣的配角。
孝莊文皇後選中的這四個輔政大臣,都是出自“上三旗”。其中索尼為正黃旗,蘇克薩哈為正白旗,遏必隆、鼇拜都是鑲黃旗。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這四位大臣都是侍衛親軍的內大臣,也是孝莊倚重之人。當年索尼等四人在福臨同多爾袞的權力鬥爭中,都是堅定地站在了孝莊一邊。綜合以上因素,他們四個人能夠脫穎而出是預料之中的事。
這樣一來,在中央就形成以皇帝為主,四位異姓大臣為輔的權力結構。將權力賦予異姓大臣,這樣就迫使努爾哈赤的其他子孫讓出權力,就保障了皇權的穩定。
輔政大臣與攝政王執政相比,這種權力分配方式更有利於皇權的穩定。
其一,兩者手中的權勢不可同日而語。攝政叔王都是皇室宗親,是一種血親關係。這種血親關係,使得他們的軍政地位極為顯耀。輔政大臣權力則受到孝莊文皇後和其他諸王的製約,他們不敢也不能無視皇權的存在。
其二,兩者的權限範圍也不在一個層麵上。攝政是替皇帝行使皇權,有點越俎代庖的意思在裏麵。攝政王具有獨立於皇權的軍政大權,甚至可以代替皇帝頒發諭旨。而輔政大臣權限隻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受皇權的製約。四大臣不能置皇權於不顧,凡事要呈請皇太後。一句話,攝政王位高權重,極易排斥皇太後和幼主,而輔政大臣則可以維護皇權,預防諸王參與皇權分肥。
四大臣輔政的八年時間裏,可以將其分為兩個階段。前三年是四輔臣與皇權的蜜月期,後五年由於鼇拜攬權日盛,獨斷朝綱,對皇權的集中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也就是隨著輔臣之間鬥爭的加劇,輔政體製最後也走向末路。
隨著玄燁(康熙帝)的年齡增長,他越來越無法忍受鼇拜的獨斷專行。切除權力集團的輔政“毒瘤”已經勢在必行,尤其是敢於挑戰皇權的鼇拜集團。
康熙這個年青的帝王在成長中逐步提高了治理朝政的能力,並在祖母孝莊文皇後的支持下,同鼇拜集團展開了生死博弈。鼇拜的一些做法讓康熙越來越難以容忍,鼇拜在很多時候表現出來的蠻不講理的霸道做法,深深激怒了康熙。隨後,年僅十六的少年皇帝儼然一個絕世高手,聲色不露就清除了鼇拜集團。毋庸置疑,背後還是其祖母孝莊文皇後授意所為。孝莊扶植兒孫兩代皇帝,除了緊緊依賴兩黃旗外,在多爾袞死了以後,又通過拉攏蘇克薩哈,收納了八旗精銳部隊正白旗,蘇克薩哈也因此成為孝莊的忠實擁躉。鼇拜在權力爭鬥中誅殺了蘇克薩哈,直接將權力爭鬥的刀鋒指向了孝莊文皇後。所以,在鼇拜集團覆滅之後,孝莊第一件事就是為蘇克薩哈平反昭雪,恢複其生前官職,令其子孫承襲。
攝政與輔政體製發生在王朝的權力結構發生變革的非常時期,隨著中央權力的集中,皇權與攝政親王、輔政大臣之間產生了嚴重的權力衝突。滿洲貴族集團為了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雖然這種臨時的權力體製存在著諸多的弊端,但是清王朝權力係統對這種體製已經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成為中央集權政治體製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