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萬曆的死局 (1)(2 / 3)

為節省國庫開支,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80年),政府批準甘肅及外省商民納糧捐納監生,就地解決缺糧之急。監生,就是國子監學生的簡稱。比如說,文學大師曹雪芹的叔祖曹荃、叔伯等都是“捐納監生”出身。監生不是一種實際官職,而是“進身之階”,也就是說讀書人通過考試,取得監生的資格才能做官。但達官顯貴、豪門巨富也可以用金錢買到監生的身份,這就叫“捐納監生”。對於有錢人來說,捐納監生,買個身份,真是小菜一碟。

省內外商民跑到甘肅省的地盤上買來監生頭銜後,他們並不要求進京入國子監去讀書。獲得監生頭銜後,他們已享有與秀才同等的權利,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進入官場,以監生資格加捐職官。因此,捐監一途是當時很多富裕商民子弟進入官場的一條捷徑。

為什麼當時會有那麼多的外商民會跑到甘肅的地界來“捐納監生”,主要是因為甘肅開捐的價格比其他地方低,每名監生隻需要麥豆四五十石。當時一石二十八公斤,四五十石相當於一千四百公斤,按照今天的市價也就三千多塊錢。

這一時期,也是於敏中權力炙熱程度最高的時期。在於敏中京城弄權之際,甘肅官場之上發生了清朝建朝以來最大的一起貪汙腐敗案。這場腐敗大案給官場帶來的震動,不亞於一場八級地震。在這貪汙大案中,從封疆大吏到州縣官員,貪汙白銀兩萬兩以上的案犯斬首五十六人,免死發遣四十六人,革職、杖流、病故、畏罪自殺數十人。也就在甘肅官員集中作案,侵蝕國家之時,於敏中的權力在權力核心地帶也達到了巔峰,甘肅貪汙大案看起來與他沒有什麼瓜葛。然而在那樣一個背景下,於敏中真就能夠沒有聯係?

年輕的於敏中步入政府中樞部門的時候,官場注重清正廉潔,風氣還算過得去。乾隆皇帝當政的前二三十年,可以說是乾隆朝乃至整個清王朝的黃金時代。那些主持權柄的軍機大臣,都以與外省軍政大員交結為戒。在當時權重一時的京官中,雖接受督撫們的饋禮,不過一旦價值超過銀百兩就堅決拒收。當時那些在軍機處辦事的軍機章京們,能夠偶爾得到一件價值三十兩白銀的禮物,已經相當滿足。

清政權的中衰始於乾隆朝,而乾隆朝的衰落始於腐敗。一個王朝的衰落其實是權力係統內部出了問題,也就是吏治開始敗壞。吏治敗壞的外在表現形式,無非就是官吏間的賄賂公行。我們通常所說的官員的人生價值觀就是人們當官的目的是什麼。當人們把當官作為獲得名利、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和各種特權的時候,問題也就應運而生。

以督撫為首的地方官吏要想在地方上發財,就不得不向中央的京官們進行賄通,而京官平日薪俸較少,要想發財就不得不包庇地方官吏,聽任其為所欲為。於是,彼此上下其手,便形成了“無官不貪”“無吏不盜”的官僚體係。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清朝二品以上的高官,因貪汙、受賄,或數罪並罰而被處以斬刑、絞刑,或被賜自盡者,共計有四十一人,而在乾隆一朝就有二十七人之多,幾乎占了全部人數的百分之六十七。至於因貪贓枉法而受到“抄家沒產”“充軍發配”“降職罰薪”的官員,為數更多。

其實我們也不能不說乾隆“懲貪”手段是十分嚴厲的。可是當時的情況卻是打壓得愈狠,貪汙之風愈烈。造成乾隆中期風氣大變的原因可以說是多方麵的,如果要推舉一個核心人物,於敏中是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