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十二月,於敏中病故,乾隆為他操辦了一場盛大的葬禮。於敏中的屍骨未寒,乾隆的大捶就向他砸了下來,使他在人世間打拚出來的功名毀於一旦。更可怕的是,危機是從他的家族內部爆發的。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六月,於敏中的孫子於德裕到官府控告他的堂叔於時和將其祖父在京的遺產全部裝進了自己腰包。乾隆皇帝就命令大臣查辦,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就查出了一個新世界。
在皇帝心目中有廉正之名的於敏中,在京的遺產竟值兩百萬兩白銀。乾隆皇帝心中憤怒之火被點燃了,這是肯定的。堂堂一國之君竟被貌似廉正的大臣長期蒙蔽,怎不令他心頭火起?!
讓乾隆皇帝這個冤大頭想不到的事還在後頭,於敏中和他的另一個寵臣和珅比起來,隻能算是小巫見大巫。和珅這個超級大寶貝,在乾隆皇帝死後,被他的兒子嘉慶查抄家產,抄出的贓物讓清朝的國庫瞬間充盈。
我們來看一看這份嚇死人不償命的清單:赤金五百八十萬兩,生沙金二百萬兩,元寶銀九百四十萬兩,土地八千多頃,當鋪七十五座,銀號四十二座,古玩鋪十三座,花園樓台一百零六座,珍珠手串二百多串,大珠和大寶石超過禦用規格,綢緞和毛皮等珍貴衣物數逾千萬,各種古玩、玉器、皮張、洋貨、名貴藥材等不計其數。贓物總計價值近十億兩,超過乾隆時的軍費十倍,相當於和珅當政二十年間清政府財政收入的二分之一。
古人常說“京官窮”,依據是京官的俸祿的確少得可憐。但話又說回來,誰又能僅靠那點工資生活?清朝的京官比外官窮。外官有大筆的養廉銀子,其數目相當於正俸的二三十倍,灰色收入也比較多。
然而,現實又不盡然,京官中有相當一部分手中有權,因而不乏生財有道,工資基本不動,他們撈外快主要是打外吏的主意。“朝中有人好做官”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於是,在京官與地方官場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權錢交換機製。
封疆大吏在地方上要興辦什麼事(當然要有利可圖,盡管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首先要疏通中央主管衙門,特別是皇上跟前說得上話的朝中權要。所以,督撫等大員進京辦事,都要帶上一筆可觀的銀款,以及金珠玉玩之類的珍寶,用來饋贈分踞津要的京官,以取得他們的關照和通融。
乾隆皇帝當然了解京中大佬接受督撫饋贈的“秘密”,但於敏中竟然借此聚斂起價值二百萬金的家私,這實在太出乎他的意料。所以,乾隆借辦於時和的罪,順帶著將於敏中家產幾乎抄了個精光。
曆史上的貪官,既有陷入法網的,也有漏網之魚,各種結局都有。但是大多數貪官都會像賭徒一樣,一朝貪汙成癮,就很難戒掉,不會中途收手,總是眼一閉牙一咬一賭到底,直到把自己的老本兒輸光為止。
帝國時代“家國一體”,國家的公共財政與皇室的小金庫雖有劃分,但若遇上一個昏庸的皇帝,不是“以國為家”,“天子藏富於四海”,往往就會“化國為家”,將皇室小金庫置於優先國庫的位置。對於國家財政來說,並不要求整體都轉型為公共財政,但必須防範的卻還是權勢利益集團的“化公為私”。
吃垮“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