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在對待庶族、寒門的態度上表現得不容商量,即便在士族內部,他們也要劃分個三六九等。這些士族子弟引以為榮的資本就是那一張“士族俱樂部”發放的“VIP金券”,拿著它就可以登堂入室,鄙夷世俗。在當時,那些早年渡江的百家士族成了貴族中的貴族,他們還特地修訂百家譜作為榮耀的象征。而那些晚來的士族,就被打入另冊,見了他們就得矮上三分。百家之中,也要按照父祖的地位再加甄別,發達早的家族就有資格在別人麵前顯擺自己家門的招牌,時時處處顯示一個老牌士族的衝天牛氣。
南朝宋武帝的舅舅路慶之出身寒微,屬於典型的寒門。有一天,他的孫子路瓊之去拜訪當朝的名門望族王僧達。王僧達先是一副愛理不理的臭模樣,樣子擺擺也就算了,可這位爺以戲人為樂趣,他問道:“以前在我家養馬的仆役路慶之,算你什麼親戚?”說著話,他又喝令下人將路瓊之坐過的胡床燒掉。這等於是在取笑路慶之的出身。皇帝的舅舅尚且受此待遇,其他人等就更不用說了。路太後聽說這件事後大怒,打狗還要看主人的麵,如此拿自己娘家人開涮,她這個太後的顏麵何存?路太後跑到皇帝麵前哭訴。宋武帝也隻能說:“瓊之少不更事,何必無事到王家去,自取其辱?人家王僧達是貴公子,豈能為此事輕易問罪?”在身份這個問題上,皇帝也不好強出頭。士族強力排斥庶人寒流,使兩者身份、地位有了天壤之別。嚴格的等級觀念,深深紮根於官家權力結構之中。
魏晉時期,在達官貴人的家門口通常都會豎有兩根柱子,左邊的柱子稱“閥”,右邊的柱子稱“閱”,這兩根柱子的功用就是用來榜貼本戶的功狀,炫耀家族的榮耀。閥、閱因此便成為做官人家的一種標誌,所以在當時世代為官的人家,又稱閥閱、門閥士族或世家大族。門閥製度可以說是世家豪族政治、經濟勢力膨脹的產物。它發端於東漢,極盛於魏晉,到了南北朝時逐漸走下坡路。在門閥製度下,家世聲名是衡量身份的最高標準。隻有那些祖輩有人做官、名望較高而且代代相傳的人,才能被承認屬於“士族”。士族中間也有差別。一般來說,族人能長期保持上品官級的,是最高一層,稱為“右姓”或“茂姓”。他們不但在當地是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就是放之四海也是牛人世家。天下誰人不識君,誰人又敢不識君。其他大族雖然也能混入士族序列,但身份和地位隻能望其項背。
對於士族來說,門第族望高於一切,因為這是他們通向權力的登雲梯。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要想盡一切辦法延續自己的“高貴血統”,保持自己家族血統的純潔性。中國人講究婚姻的門當戶對,應該與此有關。士族之間互相通婚,拒絕士庶聯姻。在平時生活中,他們也鮮有交往,偶有交往,也是點到即止。士族為了明確自己的身份,采用了各種辦法,其中編撰“家譜”最是風行。他們希望借此將祖上的榮光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