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精神氣質就是通過道家的主要著作表現出來的東西,道家的主要著作是被稱為《南華真經》的《老子》和《莊子》。
馮友蘭先生認為道家分為三個階段:主張極端個人主義的楊朱、提出棄智寡欲的老子、闡明無知而知的莊子。楊朱的作品已經散佚,關於他的事跡和思想,先秦典籍隻有零星的記載。《老子》,又名《道德經》,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竹簡,則叫做《德道經》,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論道,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起始,探討宇宙人生哲理;下篇論德,主要是討論社會和政治,是社會政治學。莊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他的著作有十萬餘言,大抵都是寓言,想象豐富,汪洋恣肆。魯迅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北大哲學係王博教授指出道家精神氣質的第一個特點是“玄通”,玄就是一種悠遠的意境,一種氣定神閑的境界。這種境界中,講究靈動和變化不拘,不僵化,不固守於某一個東西,一直是與時俱進。道家的與時俱進並不是毫無保留的拋棄過去,而是有一個根本,就是返本開心,沒有根底就沒有方向。道家的靈活和靈活不僵化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不動心,他有根,他有根才可以靈活而不僵化。也就是說他在任何的時候任何的地點都可以保持某一種可以保持的心態。道家精神是一種智者的精神,一定不是仁者的精神,這種智者不僅僅是對外部世界的了解,而且還有對自己的了解。
其次,在道家的文獻裏麵,特別強調清。《老子》“濁以靜之徐清”體現出道家的精神氣質很重要的方麵,道家是想要在一個渾濁的世界裏麵呼吸一些新鮮的空氣。《莊子》裏麵曾經有一個比喻:清冷之淵,有時候清一點的東西是比較冷的,比如說我們呼吸清新的空氣。這種清新的空氣從溫度上來說比我們屋子裏的空氣要冷一點,正因為它冷一點。所以我們會清醒一點,不至於讓我們變得非常的混亂,或者是被什麼東西完全的迷惑,被一種東西把握。道家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所以由這種清新的空氣帶來冷的一種味道,但這種冷不是酷。《莊子》裏麵很有名的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用彼此的唾沫苦苦支持,不如相忘於江湖。這是一種非常清淡的心境,這個淡裏麵就有一種定。在一個熱鬧的經常受到誘惑的世界裏麵,保持理性的思考格外難得。
莊子和老子都主張“無為而治”,但是所持的理由卻不完全相同。老子著眼在“反者道之動”,認為統治者如果一心加強統治,就越是達不到所想達到的結果。莊子則強調天然和人為之不同。統治者越是靠人為的手段來統治,悲慘和不幸就越多。
對於現代管理者而言,智者的玄通、返本、理性是個人成功的內在因素,而對於這個企業而言,要保持不斷創新又不失其根本,身處信息爆炸的時代不被過剩的資訊迷惑,做到順時而動,都要向幾千年前的老莊學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