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年間,蘇北大旱,山陽縣(今日淮安市)以北,至海州境內,方圓百餘裏,從春至夏,滴雨未落。溝幹、井枯、河斷流,大片的莊稼顆粒不收,餓殍遍野,災民唯命是逃。
時任山陽縣令的王伸漢,向皇上送去了八百裏告急的奏折,訴說了當時山陽縣滴水貴如油,饑荒日難熬的真實狀況。嘉慶皇帝接到奏折,速派欽差李毓昌,押送皇糧萬擔,白銀數千,前往災區挽救百姓。因此,引發了下麵這段慘絕人寰的故事。
一、百裏迎官船
押送皇糧的船隊,行駛到山東德州境內,趕上大霧,船隊在運河上慢慢前行時。忽而,前方大霧中閃出一葉輕舟,打前陣的哨兵傳來消息,說前方不遠處,發現一艘不明身份的船隻,正逆水而上,並連連打出呼號,想靠近我們的船隊。
欽差李大人,立馬警惕起來!他是皇上看重的欽差,深知他此番南下,押送賑災錢糧,其責任重大!在他沒有把船上的白銀、稻穀割交給山陽縣之前,他視船上的白銀、稻穀如性命!當即喊來丁飛、李虎兩位隨從捕快,讓他們到前麵船上鳴鑼開道,不許任何船隻靠近船隊。
丁飛、李虎兩位捕快,往前麵船頭一站,隨打出皇家官船的旗幟,示意前麵所有船隻,立馬讓道,不得靠近。
可那艘霧中逆水而來的小舟,偏偏不聽指令,它雖已停靠到一邊的河套裏靜候船隊前行,可船上的幾位穿著官服的衙役,忽而打出了“歡迎李欽差”的標語。這讓李毓昌一時間還真有些摸不著頭緒哩!他問旁邊的隨從:“我們的船隊,現在何處航行?”
回答:“山東德州近內。”
李大人心想,不對呀!山東與江蘇,雖說是唇齒相依,可德州與山陽縣還有近五百裏的路程,怎麼船隊剛到此地,就有了迎接標語?李大人正在犯嘀咕呢,前頭的信號船上來報,說山陽縣縣令王伸漢,已在此迎候。
李毓昌靜思良久,傳令船上來見。
按照大清押送官糧的章程,隻要有對方錢糧如數交接的手印,作為押送方,就可以圓滿交差了。至於說,下一步錢糧的去向,再有當地官府一一呈報,與押送錢糧的欽差毫無幹係。
當然嘍,若是所押送的錢糧,沒有送到所指定的地點,或是沿途遭受各種不測,押送方輕者革職查辦,重者滿門抄斬!
李毓昌,26歲由山東即墨考進翰林,在等候補缺時,也不失皇上的恩寵,嘉慶皇帝點到他此番押送錢糧南下,自然是對他的器重,他當然要慎之又慎!
接下來,山陽縣縣令王伸漢,在與他抖袖施禮中,李毓昌還在納悶,他到底是不是山陽縣的父母官?若真是那個山陽縣的王伸漢,他此番押送錢糧的差事可就告一段落了。若不是那個給皇上送來八百裏告急奏章的王伸漢,沒準一場血腥慘殺的場麵就要開始了。
運河上,連年不斷地發生河盜事件,就在他李毓昌押船而來的前三天,就有一家官船,在徐州被搶!他李毓昌此番南下所帶的隨從不是太多,可個個都是武林高手,就說那丁飛、李虎兩位膀大腰圓的捕快,若真是抄起家夥,十個八個的都不是他們的對手。
欽差李毓昌,在盤問那山陽縣縣令的時候,那兩位如狼似虎的丁飛、李虎就圍其左右。就在李大人讓對方亮出山陽縣縣印的瞬間裏,丁飛、李虎已瞪圓了兩眼,且利劍在握!
也就是說,倘若對方掏不出山陽縣的縣印,李差欽打一個手勢,或是遞個眼色,立馬就會人頭落地。誰讓他鬥膽攔官船呢?
可那山陽縣來的王縣令,抖抖索索了半天,還真掏出一枚山陽縣的大印以及他本人的私章——王伸漢。
這位王大人,在他把奏章送到京城以後,就暗中托人打聽下落,等他得知運糧的官船南下的準確時間時,他便提前三日前去迎候,並一直迎到京城南下第一州——山東德州。這充分表明他們山陽縣百姓等候錢糧的迫切心情;再者,也可以看出他王伸漢對京城派來的欽差是何等敬重。
當下,隨著欽差李毓昌一聲:“看茶!”丁飛、李虎兩位捕快便撤到一邊。
兩位大人,隨即對桌而坐。
二、家宴美女送欽差
李毓昌與王伸漢船上敘話時,王縣令很想知道,李欽差此行到底押送來多少錢、糧。可那位還不足而立之年的李毓昌,總覺得官船還沒有押送到山陽縣,他肩上的擔子還很重!他含含糊糊地不想說出實情,更不想中途與王縣令辦理交接手續。
王縣令看出李大人的心思,自然也不再去深問錢糧的事,但他一再訴說,山陽縣的災情十分嚴重。具體講到災民吃盡樹皮,吃樹根時,李大人的眼窩也跟著辛酸起來。
後來,兩人再往深裏談時,自然就親近了許多。因為,李大人的家鄉,也是一個窮苦的鄉村,對民以食為天的百姓生活極為了解,他自然而然地道出了他此番押送錢、糧的底數。
那位王縣令王伸漢,一聽皇上賜給山陽縣萬擔稻穀,上萬兩白銀,頓時喜上眉梢,並再次起身謝皇上龍恩!
李大人一看,他所押送銀、糧的底數,已經說給他了,幹脆就在船上與他辦理交接手續,省得身邊的隨從們,跟著他一路擔驚受怕。
接下來,李大人就把他押送錢、糧的清單交給王縣令,並站在船頭,指著前後船隊,點出各船的白銀和稻穀的數量,讓王大人一一過目。
王大人點過船隊以後,告訴李欽差,說前麵過了兗州,就是徐州。徐州是王縣令的家鄉。那裏,他人熟地熟,可上岸稍作休息,順便到他的家鄉下邳 (今日邳州市)看看漢劉邦、項羽當年爭奪天下的遺跡。
李欽差開始認為不妥,因為大批的銀子和糧食還沒有押送到目的地,不能輕易上岸玩耍。可一想到他所押送的白銀和糧食,全都如數交給他王大人,也就是說,山陽縣王縣令的大印,已經扣到他懷裏的那張清單上了,船隊的白銀和稻穀,已經屬於山陽縣了,再出了什麼差錯,全是他王伸漢一人頂著。尤其是聽到王縣令說他已經三年多沒回老家看看爹娘了,李大人的心也就軟了下來,他也很久沒回山東老家看看啦!那種遊子的思鄉之情,他怎能不理解呢?
李毓昌答應王縣令,船到徐州後,可靠岸稍作停留,讓王縣令去家看看老母,但不得超過兩日。否則,延誤了他的歸期,回京城不好交差。
王縣令一聽,立馬派他隨從的衙役,騎快馬打頭陣,趕赴他的老家安排李欽差李大人以及李大人隨從們的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