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謀士之死(1 / 2)

周昌,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身邊的謀士。此人,性格直爽,為人厚道,做事膽大心細,在皇室上下,頗有人緣,隻可惜是個結巴,遇到事情,尤其是遇到著急的事情,隻見他張口結舌,半天也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但,一向善於用人的漢高祖劉邦,非常看重他,封他為禦太史,漢室第一大謀士。並考慮到他說話結巴,特為他網開一麵,隨時都可以到劉邦身邊進諫。

陪同在周昌身邊提靴、硯墨、打燈籠的,是一位語音標準,長像英俊的年輕後生,姓趙,名堯。這個趙堯,陪在周昌身邊,看似茶童、書童一般,其實,他扮演著當今翻譯官的角色,周昌每日上朝叩見漢高祖劉邦時,趙堯都陪跪在一旁,遇到周昌著急,語言表達不清楚時,趙堯就會代替周昌把話說清楚。

這樣以來,趙堯與周昌,雖說是主仆的關係,但是,因為說話的需要,就如同一個人一般,挑明了說吧,趙堯就是周昌的代言人,他享受著與周昌同等的皇親國戚的待遇,隨時都可以陪在周昌身邊去麵見漢高祖劉邦。

日子久了,趙堯已成為周昌心腹,好多時候,周昌要說什麼,想說什麼,趙堯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每日早朝時,趙堯根據周昌的一個眼神,或是某一個手勢,就可以把周昌心中要說的話,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如數說出來。

當然,作為代言人的趙堯,講話時,無論是語氣,還是語調,多少都要帶進他個人的情緒。有時,還摻進了他個人的觀點。久而久之,劉邦聽慣了趙堯說話,每當周昌前來呈奏事情時,劉邦的眼神都停留在趙堯的臉上,並對趙堯的產生了好感。偶爾,趙堯代替周昌把事情說完以後,劉邦還要問問趙堯個人有什麼主見?這時候,趙堯每回都胸有成竹,不是說得頭頭是道,就是剖析得有理有據。

這期間,有人提醒周昌:“小心你手下那個年輕人,弄不好,他可要取而代之你的位置了!”

周昌不以為然,總認為趙堯那小子還嫩著呢,他隻不過會在高祖麵前說些順耳的話罷了,壓根兒就沒有多大的城府。話再說回來,他一個年紀輕輕的小毛孩子,一沒有戰功,二沒有皇親國戚輔佐他,就憑自己一張厲嘴,就能把他開國功臣的位置給取而代之,怎麼可能呢?

然而,事情並不象周昌想得那麼簡單。那個胸懷大誌的趙堯,從一邁進皇室的那天起,他就盼望有朝一日,能夠得到漢高祖的重用,從而飛黃騰達。由此,他處處尋找機會表現自己,其目的,就是要出人頭地。

這一天,機會終於來了——

劉邦身邊倍受恩寵的戚夫人,看到漢高祖劉邦年事已高,而呂後在宮中的權勢履履占居上風,擔心高祖哪一天一旦“萬歲”之後,撇下她和年幼的趙王劉如意,隻怕鬥不過呂後。戚夫人便勸說高帝廢掉太子劉盈,立她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戚夫人想,隻要她的兒子繼承皇位,一統天下之後,就不怕她呂後興風作浪。

剛開始,劉邦並不同意戚夫人的想法,他覺得自己晚年更換太子,勢必要在他死後,引起一場手足相殘,血肉之爭。但在戚夫人鼻涕一把,淚一把的勸說下,劉邦多少有些心動,再看看太子劉盈,處事過分仁厚懦弱,確實也不是做天子的料兒。於是,這日早朝,劉邦忽然說出更換太子一事。

頓時,殿內啞雀無聲。

因為,呂後的“耳目”就在其中,誰敢在這個時候,支持日落西山的漢高祖劉邦更換太子,以後,一旦呂後掌權,那是要招來殺身之禍的。當時,滿朝文武大臣,全都保持沉默,一時間,殿內死一片沉靜。

突然,老臣周昌勇敢地站出來說話了,周昌公然反對劉邦更換太子,並打比喻說,當初高祖立太子時,如錦上添花;而今更換太子,似火上澆油。

周昌雖然沒有直接說,戚夫人與趙王劉如意,在宮中的勢力單薄,此時更換太子,無疑是將她們母子往死路上逼。

但,漢高祖劉邦還是從周昌的話語裏聽出道理來,他當然明白,呂後家族的勢力,在宮中一天天強大起來,正如周昌說得那樣,此時,真要是把趙王劉如意立為太子,沒準他前腳死去,戚夫人母子後腳就被呂後給殺掉。

想到此,劉邦無比憂傷,揮手讓眾臣退下之後,獨自悲涼地唱起了當年他吒叱風雲時的《大風歌》。

此時,已經走出帳外的趙堯,聽到歌聲後,忽而停下腳步,待眾臣皆去之後,他鬥膽退回帳中,雙膝跪下,輕喚一聲:“陛下!”

正在微眯著雙眼,哼唱《大風歌》的劉邦,聽到殿下有人說話,猛一愣神兒!再一看,此人是每天隨周昌到他宮中的那個年輕人趙堯。一時間,劉邦沒問他為何而來,也沒問他為何而不去,仍舊悲切切地哼他的《大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