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查不出來的賬
1.稅務稽查部門如何發現企業隱蔽的賬
(1)舉報。
目前有些企業人力資源的管理不善,導致員工心態不正,易產生舉報案件。其他還有競爭對手的舉報。例如有人匿名舉報某設備廠開具大量“大頭小尾”發票,收取現金不入賬,設兩套賬進行偷稅。稅務部門會針對現有資料進行分析論證,認為舉報線索雖有限卻很有價值,積極與舉報人取得聯係,獲得了第一手的真實可靠的資料,並在局域網上查詢該納稅人的有關情況,到實地尋找,到銀行查詢賬戶,又從幾張發票的存根聯順藤摸瓜查找發票聯,經過幾個月的內查外調,終於查清了被舉報人偷稅的事實,查補稅款、滯納金、罰款共計百餘萬元。
(2)在發票協查環節,稅務局對那些經常 被全國各地稅務部門要求協查發票的企業,進行記錄,並列為重點檢查對象,實施突擊檢查。
(3)稅務局會根據日常稽查戶的選案,根據行業特點,對比分析有關的資料數據,有針對性地選出有偷漏稅嫌疑的企業。
(4)稅務局會經常突擊稽查。
稅務局的檢查人員在查前再次充分分析、論證被檢查企業經營特點、存在的疑點以及偷稅行為可能性等。
(5)查賬不隻是檢查財務室,將公司的生產部、業務部、銷售部、倉庫、零售櫃台等地也列入檢查的重點,不限於對財務賬簿的檢查,還檢查各個公司分部門的核對銷售台賬和倉庫賬。
2.稅務局查賬取證的具體方法
稅務局在查處兩套賬和假賬的案件中,比較困難的是取證問題,但是隻要是企業進行了經濟活動,一定會與各種各樣的部門廣泛的打交道,就不可避免地會留下痕跡。企業銷毀的隻可能是自己擁有的資料,不可能將所有的記錄都能銷毀,稅務局就會根據不同企業不同行業的特點來查企業的賬目。稅務局具體的方法有:
(1)從源頭查起。
對那些進貨渠道相對單一的企業就可以考慮運用“從源頭查起”的方法。
(2)深入究查。
一些企業的賬麵資料做得很好,憑證、明細賬、報表相互對應,似乎沒有什麼破綻,但是隻要深入檢查下去,許多問題就會浮出水麵。 比如有些企業的稅負明顯偏低於同行業平均稅負,稅負呈逐年下降趨勢,稅務局會根據企業的銀行賬號,查處該單位近3年來的進賬情況,對相關的客戶單位進行外圍調查取證,獲取全部資料的檢查方法。
(3)查虛開增值稅發票。
虛開增值稅發票的動機主要是為賺取手續費這些非法所得。虛開增值稅發票必然引起銷項稅增大,如果沒有相應的進項稅做抵扣,那麼該公司則必須交納大量的增值稅。稅務局從目前所發現的虛開增值稅發票案例來看,不是隱匿銷售收入,就是在進項稅抵扣憑證上做假。所以,在查處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案時,稅務局會環環相扣,分析因果關係,對企業的經營情況做全麵審核。
再如某一煤炭廠的總經理,什麼賬都不做。稅務局的人來查,總經理很得意,沒有賬你還能查些什麼出來,但是當稅務局的人拿到該廠用電量的單據時,總經理就傻眼了。因為該煤炭廠的用電量是和該廠的煤炭產出量是成正比例的。
上麵簡單介紹了稅務局稽查企業賬的一些手段,雖然有些企業的總經理會和稅務局玩起“貓捉老鼠”的遊戲,也利用稅務局稽查上的一些難點來做假賬。或者是有些企業的總經理就是仗著自己在稅務局認識後台很硬的人,沒有做任何賬,認為沒有賬,什麼都不會查出來。
但是我們也可以明顯地看出,隻要是發生的事,必定會留下痕跡。更何況是要與方方麵麵打交道的企業,要掩蓋經濟方麵的往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從這個角度看,企業沒有什麼賬是查不出來的。
人情關係未必靠得住
我國現實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麵子人情關係,在這種文化下執法很難不被人情關係所左右,人們違法被查處往往可通過親戚朋友或關係網絡進行疏通,從而大事化孝小事化了,對法律的懼怕程度遠遠低於西方人,因此就形成違法被處罰的預期成本很低的社會普遍心理。
出現這種情況有稅務征管上的問題,但也有製度設計上的問題。通常違法事件被查處,隻要當事人能夠通過關係網絡請有麵子的人說情,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果執法者不遵從情麵、一定要依法辦事,就是不給說情者麵子,輕則失去關係,即失去將來可獲得回報的人情,重則可能會遭到嫉恨和報複,甚至案件無法繼續由其處理。
在這種環境之下,一旦有易於做手腳取得利益的辦法推行,例如憑發票抵扣進項稅額的製度,利用發票就能獲得巨額的利益,那麼就有許多人趨之若鶩幹起專門行當來騙取稅款,而在麵子人情和關係作用下,執法者不僅難以依法辦事,甚至還參與違法活動,通過內外勾結,輕易地竊取稅款;推行個人所得稅主動自覺申報辦法也會出現同樣情況,即使有人申報,但如果絕大部分人申報的材料不實,就會出現兩難局麵。當這種狀況達到一定範圍和規模時,特別是蔓延開來時,就會出現法不責眾,難以有效控製的局麵,會進一步強化不守法而獲利(即老實人吃虧)的社會心理。
這是很多的企業總經理依靠我們國家的現實國情來進行用人情避稅的現實情況。但是企業的總經理也要清醒地看到,無論如何這樣的關係是靠不久的,如果稅務局的領導換人,新上任者實行了很嚴厲的查稅風格,追究前任者所辦過的案子,到時就會查出來以前用人情關係避免交稅的事情,企業不僅要補交稅,還要交罰款等。更何況公司的賬簿要保存十幾年以上,沒有可能不會被查出來。
實際上我們國家的稅法規定越來越明確具體,規則製定也很詳細,避免含糊不清,讓執法者沒有權力靈活變通,從而抵製麵子人情關係的影響。所以企業心存僥幸心理和想靠人情關係來少交稅,可能會少交稅一段時間,但是不會很久。與其被動這樣去適應,企業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守法,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裏。更何況我國的人治現象終將會向法治方向轉變。
總經理公私不分,認識模糊
“公司的錢也是我的錢,我為何不能動?”不少總經理一談到企業與總經理個人應公私兩分明都會如此反問。其實原因很簡單,總經理隻是企業法人代表,所以並不能因此將公司財產與個人家庭財產混為一談。
在一些小企業裏,往往沒有自己的財務監管人員,到結賬時便外包給稅務師作報表核算,企業沒有自身的財務製度。總經理缺錢用便從公司賬目上提取,用作個人消費支出,再列入公司賬目“差旅費”、“管理費用”等科目。看似方便、理所當然的做法,往往在被稅務機關查出後,不僅企業得補交所得稅,還需繳納罰金,正因個人消費不能作為稅前扣除,違反了稅法的規定。
事實上,企業想因為要做大做強,除了和經營有關,和企業的財務管理製度也密不可分,因為往往現金流出現問題便有可能導致企業衰落。將公司和家庭的財務分開獨立核算,這具有兩方麵的功能:一方麵可以使得企業主家庭合理避稅,另一方麵來說,可以避免將家庭財務風險與企業財務危機交叉混合,受到企業財務風險的連累。
依稅法規定,我國的個人獨資企業和合夥企業的經營所得,比照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不少企業主將自己的開支都列在企業賬目上,甚至買車買房都列入公司賬目,但是這些項目列入公司賬目上,往往會得不償失。如某企業總經理是一家服裝廠的總經理,由於家庭需要便從公司提取了20萬元買車,但是汽車登記在他自己的名下。兩個月後,稅務機關查出這一賬目,不允許稅前扣除,企業不僅補交了所得稅還被處罰;而同樣是私企總經理的李某為了避免稅費的繳納,便用公司名義購買私人物業,不幸公司破產,私人物業也被用作公司財產償還債務。
2003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已聯合發出通知明確規定:
(1)個人投資者的消費性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
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的個人投資者以企業資金為本人、家庭成員及其相關人員支付與企業生產經營無關的消費性支出,以及購買汽車、住房等財產性支出,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利潤分配,並入投資者個人的生產經營所得,依照“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2)企業的以下開支不允許在所得稅前扣除。
除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以外的其他企業的個人投資者,以企業資金為本人、家庭成員及其相關人員支付與企業經營無關的消費性支出以及購買汽車、住房等財產性支出,視為企業對個人投資者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3)而針對個人投資者從其投資的企業借款長期不還的問題,通知規定,納稅年度內個人投資者從其投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合夥企業除外)借款,在該納稅年度終了後既不歸還,又未用於企業生產經營的,其未歸還的借款可視為股東的紅利分配,依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項目計征個人所得稅。
熟讀國家的稅法規定可令企業總經理分清公私,製定規範的企業財務製度,以便更好地規劃企業發展,並使得家庭免受企業財務風險拖累。
從稅法中可以看出,公司財產和個人消費支出有嚴格的區分。事實上,在合法的前提下,也可以通過劃分物品的使用權而增加企業主家庭收入,從而減低總成本;同樣,也可以利用資產的屬性和特性來巧妙避稅,從而增加公司實際資產。
要將企業財產和家庭財產分離,必然會涉及一些公私共用的物品。例如一些企業主購置了房產後,將其中一部分作為辦公用途,事實上是公司在租賃企業主的物業;而部分企業主的私家車經常也用作辦公用途,在某些情況下還需作為公司員工出差的交通工具。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主可以向企業收取一定的租賃費,例如固定每月公司向企業主繳納適合的租金,這一部分列入公司的費用支出,可以增加企業稅前費用列支,減少稅收,同時也可以增加企業主的家庭現金流。
另外,不少私營企業主也熱衷於投資收藏品,這些收藏品可以歸結為企業的固定成本,每年提取折舊列入成本中,因為在我國的企業所得稅法中並沒有把收藏品排除在固定成本之外,隻要符合“不屬於生產、經營主要設施的物品,單位價值在2000元以上,並且使用期限超過兩年的,也應當做固定資產”這一條例即可。收藏品作為固定資產,每年都得折舊,最終在賬麵上消耗為零資產,可是一般收藏品的價值隻會往上攀升,甚至淘到好的收藏品還可以有大幅度的升值空間,從而也增加了公司的實際總資產。這些技巧使得公私兩受益,但是這些技巧的使用更要將合法性擺在首位。
財務崗位設置有巧招
規定財務部門內部各崗位的職責。財務部門內部有些崗位是不宜串崗的,如印鑒如何分開保管,支票簽發如何分工、授權,賬簿如何登記,檔案如何保管,都對企業資金運作和安全有重大影響。
有些比較小的公司,沒有必要安排專門的人去做這些工作,現在運用專業的財務管理代理公司來代替某些專職的財務人員崗位是可以的。但是有些財務的崗位是不能代理的。如:出納崗位,出納需要天天要辦理收支方麵的業務,天天要跑銀行。其次是庫存,必須要專門的人來管理。
設置合理崗位的原則是:
(1)不能有兼容的崗位,如出納就一定不能記賬。
(2)不能缺崗位,保持人手緊張都可以,但是不能缺崗位。
會計的崗位可以找人代理做賬。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除了財務會計,還有管理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內部審計等職位。要根據企業發展的規模和發展的程度來合理設置企業的財務職位。下麵對企業幾個財務職位作簡單介紹:
(1)稅務會計是根據稅法提取稅金,製定稅務計劃。
(2)成本會計的作用有兩點:一是在財務會計提供了成本信息後,合理確定存貨價值和計算損益;另一方麵是為管理會計提供決策分析的基礎信息。
(3)內部審計是保證企業會計體係的客觀性和安全性。
有些企業是用計算機的使用來代替企業的手工做賬。這就更要合理的確定,設置幾個人或是什麼崗位就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
財務製度要完善,體係要健全
有些企業的財務製度非常的不健全,甚至可以說是沒有,企業的財務體係更談不上完善。如:支票,發票的使用製度,報銷,借款製度等等,這些基本的製度都沒有建立起來。
企業內部會計製度某種意義上是企業內部財務控製思想的體現,對每項重要經濟業務都要安排事前、事中、事後的控製方式,便於及時掌握和歸集所需要的信息。對會計賬目列示方式、財務報告的披露方式要進行詳盡地規定。
如企業財產盤虧或盤盈,預提費用科目的使用,重大資產處置、投資等事項財務處理前,所必須履行的審批手續,需要的支持文件等。 必要時可在公司財會部門設置內部科目,與下屬單位的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等資本性支出項目建立起對應關係,使下屬公司的資本性支出項目支出始終受到有效監控。
設計企業內部會計製度以提高信息質量、工作效率為手段,但最終目的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體係一般包括:財務基礎設置、財務預算體係、財務核算體係和財務報表體係。
1.財務基礎設置
公司的財務管理水平應當與公司的發展階段匹配,無論財務管理水平相對於發展階段超前還是滯後,都會製約公司的發展。具體而言,財務機構的職能、財務機構和崗位的設置、相應的財務和會計基礎管理製度根據公司發展都需要進行調整和優化。
目前企業這方麵存在的問題有:
(1)財務機構和崗位設置方麵。
財務機構和崗位沿用過去的設置,沒有隨著公司的發展作相應的調整,財務機構崗位的職責邊界不清,形成責任重複或缺失。
(2)財務機構職能方麵。
財務機構的職能不清晰,與其他部門的工作銜接不明確,形成各部門實際工作的重複或缺失現象;財務機構的定位較低,財務管理職能的發揮受到很大的限製,財務機構職能僅限於會計核算及資金調撥,資金管理、稅務籌劃、財務計劃與監控、決策支持等職能相對比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