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組織管理激發團隊最大效能(2)(2 / 3)

鯰魚效應來源於這樣一個故事: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不少漁民以捕撈沙丁魚為生。由於隻有活沙丁魚才鮮嫩可口,因此活魚的價格比死魚高得多。漁民想方設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但是由於沙丁魚天性不喜活動,大都在途中窒息死亡。有一次,一位漁民無意中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裏放進了一條鯰魚,當他回到港口時,發現船上的沙丁魚還在活蹦亂跳。原來,鯰魚生性活潑,進入魚槽後,便不住遊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四處躲避,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便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漁夫的這種做法,後來被管理者們總結為“鯰魚效應”,並將其作為一種競爭機製,引入到管理當中。

鯰魚效應對“漁夫”來說,是一種激勵手段。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要實現對公司的良好管理,同樣需要引入“鯰魚”,來改變企業在穩定發展一段後,出現一潭死水的狀況。

如果一個組織內部缺乏活力,工作效率低下,那麼管理者不妨引入一些“鯰魚”,讓“沙丁魚”們都動起來。“鯰魚效應”在人力資源管理上的有效運用,會給管理者帶來出乎意料的結果。

在管理中運用“鯰魚效應”,具體來說,是當一個組織內部缺乏進取心和工作效率低下的情況下,在內部挖掘或從外部引入一些“鯰魚”。通過他們的到來,帶動和刺激其他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氛圍。

當一個組織的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也就意味著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降低,這樣的話,工作效率會大大降低,運用“鯰魚效應”將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

延伸閱讀 本田汽車公司的總裁本田宗一郎就曾遇到這樣的問題:由於公司逐漸穩定下來,於是出現許多東遊西蕩、人浮於事的員工,影響企業發展。可是把他們全開除也不妥當,這樣會受到工會方麵的指責,企業也會因此而蒙受損失。正當本田為此煩惱時,他的得力助手、副總裁宮澤給他講了沙丁魚的故事。

本田聽完故事後,豁然開朗。宮澤說:“其實人也一樣,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不變,就會缺乏新鮮感和活力,員工很容易產生惰性,隻有外有壓力,內有競爭,員工才會產生緊迫感,才能激發進取心,企業才會有活力。”本田深表讚同,於是他決定引入一些“鯰魚”,加入到公司的員工隊伍中,製造一種緊張氣氛,讓員工“動起來”。

本田開始著手進行人事方麵的改革。由於銷售部經理工作作風十分守舊,嚴重影響了他的下屬,必須找一條“鯰魚”來打破銷售部的沉悶現狀,否則公司今後的發展將會受到阻礙。經過精挑細選,本田把鬆和公司的銷售部副經理,年僅35歲的武太郎挖了過來。武太郎接任銷售部經理後,首先製定了新的營銷法則,並且對市場進行分類研究,製定了開拓新市場的具體計劃和明確的獎罰條例。上任後,武太郎憑著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和學識,以及驚人的毅力和工作熱情,得到了銷售部員工的一致認可,他們的工作熱情也被武太郎調動起來。通過武太郎和員工的努力,公司的月銷售額直線上升,在歐美及亞洲市場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從此,本田公司每年都會從外部聘用一些“鯰魚”,有時甚至聘請公司董事一級的“大鯰魚”。這樣一來,公司上下的“沙丁魚”都有了緊迫的感覺。這種適當的競爭猶如催化劑一般,大大激發了員工的活力。

馬蠅效應:激發競爭意識,增強團隊活力

馬蠅效應出自美國總統林肯,他指出,作為組織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如果要想讓組織能夠發展壯大起來,那麼就要激起員工的競爭意識,並且要給予他們適當的激勵。

美國銀行家巴恩曾經提醒美國總統林肯,薩蒙·蔡思是個有野心的人,不要將其收入內閣,但是林肯卻仍然重用了蔡思,任命他為財政部長,還盡量避免和他產生摩擦。

蔡思狂熱地攫求最高領導權,而且嫉妒心極重。他早就夢想著自己能當上總統,然而卻被林肯捷足先登了。後來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想做國務卿,但是林肯卻任命了西華德。因此他十分惱忿,懷恨在心。

後來,目睹過蔡思種種嘴臉的《紐約時報》主編亨利·雷蒙也拜訪林肯,告訴他:“蔡思正尋求機會謀求總統的職位。”林肯聽後,笑著說:

“你不是在農村長大的嗎?一定知道馬蠅這種東西吧?”林肯接著說,“有一次我和兄弟在農場裏犁玉米地,我吆喝馬,他扶犁,可是拉犁的那匹馬很懶。奇怪的是,有一次它居然跑得很快,我簡直都跟不上。到了地頭一看,才發現原來它身上有一隻大馬蠅。我把馬蠅拍死後,我兄弟很生氣,說不該打死它,正是由於它的叮咬,馬才跑得飛快。”林肯意味深長地說:“現在有一隻叫‘總統欲’的馬蠅正叮咬著蔡思,隻要能讓他向前跑,我就不會拍死它。”

再懶惰的馬,隻要有馬蠅的叮咬,它就會精神抖擻,飛快地向前奔跑。馬蠅效應告訴我們,出色的管理者都深諳對員工的激勵之術。有能力的員工相對普通員工來說,往往較難管理,因為他們有很強烈的追求欲,或者是權勢,或者是金錢。如果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他們要麼跳槽,要麼在公司內部掀起風浪。要想讓他們安心賣力工作,就一定要有東西對其進行激勵,讓他們一直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