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一家公司發布了一個消息,讓大多數員工都很興奮,原來新調來一名主管,據說能力很強,特地被派來整頓業務。可是,新主管來了許多天,卻毫無作為,每天早上來到公司就鑽進他的辦公室,半天也不出來。那些因為新主管的到來而緊張的“壞分子”,現在反而更加猖狂了,一致認為他根本不像人們說的那麼有能力,無非就是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個月之後,新主管開始發威,公司裏的“壞分子”一律被開除,而那些有能力的人則得到提升。這個舉動非常迅速,判斷也十分準確,與四個月前表現老實的他,簡直判若兩人。直到年終聚餐,新主管在酒後致辭時才吐露出原因:“相信大家對我剛上任時的表現和後來的舉措,感到十分不解。現在各位聽我說個故事,就都明白了。
“我有個朋友,買了棟帶庭院的房子,剛搬進去時,見院子裏雜亂無章,便對院子進行全麵清除,雜草雜樹一律鏟掉,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有一天,這座房子的舊主人回訪,進門看到滿院的花草後,吃驚地問,我原來種在這兒的那株名貴的牡丹哪裏去了?這位朋友方才知道,他竟把牡丹當成雜草鏟掉了。後來他又買了一處住宅,剛搬進去時院子更雜亂,這次他卻暫不動作,果然,在冬天以為是雜草的植物,春天裏開出鮮豔的花朵;春天當成是野草的,夏天卻是錦繡一片;大半年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長滿了紅葉。直到暮秋,他才真正分清哪些是雜草哪些是花卉,這時他才鏟掉那些真正的雜草,留下來的則是珍貴的花木。”
說到這兒,主管高舉酒杯:“讓我敬在座的各位!如果企業是花園,那麼你們就是之中的奇花異草,不可能一下子就開花結果,要想分辨清楚,隻有通過長期觀察才能認出來啊!”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一個員工是否有能力,不能僅憑管理者一時的觀察或隻看其表麵現象。要真正了解一位員工,需要長期細致的觀察。隻有通過細致、徹底的觀察,才能正確評估出員工的能力,給他安排合適的工作。
貝爾效應:創造平台,給予機會
貝爾效應指的是領導者或者管理者如果具備引領、鼓勵、薦舉、任用賢才的能力,會給組織或企業帶來重大的、甚至意想不到的收益。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很高,不止一個人預言,如果他畢業後,從事晶體和生物化學研究,肯定能贏得多次諾貝爾獎,但他卻自願地走上了另一條道路,提出許多開拓性的課題,指引、鼓勵別人攀登上了科學高峰,這種行為被稱為“貝爾效應”。該效應要求領導者或管理者具有伯樂精神,有愛才之心,積極為有能力的下屬創造更多展示他們才能的機會。
企業的繁榮發展離不開人才,管理者隻有大膽任用人才、提升人才,才能讓企業更好地發展下去。作為管理者,在人才培養中要以大業為重,以集體利益為重,積極為有才幹的員工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隻有這樣才能為公司培養出更多有用的人才,讓公司更好地發展。
貝爾效應是管理學中的一條重要的、經典的管理法則。作為管理者,要了解貝爾效應的激勵作用與主觀能動作用,讓自己或者幫助他人實現目標,去創造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使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機地結合起來。
延伸閱讀 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非常重視培養、提拔年輕的工程師。正是這種做法,使他麵對公司突然被競爭對手挖牆腳時——兩名得力助手法蘭德斯和伍德林格轉投韋恩公司,能夠在那些年輕工程師們的支持下,順利迅速地生產出T型車。
年輕建築師阿爾巴頓·康為福特設計出了別克汽車新工廠,福特93分鍾造車秘訣的誕生也和阿爾巴頓·康直接有關。在設計梅蘭德公園汽車廠的時候,37歲的建築師阿爾巴頓·康向福特征求意見。
阿爾巴頓·康問:“把工廠設計成長
260米、寬23米的方形四層樓建築,材料用鋼筋混凝土,您認為這樣好嗎?”
“玻璃大約占建築物外觀總麵積的75%,怎麼樣?”阿爾巴頓·康接著又說。
“好的,就按你說的辦。”福特相當信任阿爾巴頓·康,毫不猶豫地同意了。
在當時來說,這個設想簡直不可思議,75%的牆麵都用玻璃圍成,幾乎整個牆麵都是玻璃了,但福特卻讚歎不已。他高興地說:“機械廠房設在旁邊,是一幢玻璃房頂的建築。總廠與這幢玻璃屋頂的機械房用鋼梁相通,架設吊車,這樣,引擎或變速器製造完成後,就可以利用吊車運到總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