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即將返回地麵時,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中部地區上空解體,機上6名美國宇航員以及首位進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員拉蒙全部遇難。“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印證了“墨菲定律”。如此複雜的係統是一定要出事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合情合理。一次事故之後,人們總是要積極尋找事故原因,以防止下一次事故,這是人的一般理性都能夠理解的,否則,或者從此放棄航天事業,或者聽任下一次事故再次發生,這都不是一個國家能夠接受的結果。人永遠也不可能成為上帝,當你妄自尊大時,“墨菲定律”會叫你知道厲害;相反,如果你承認自己的無知,“墨菲定律”會幫助你做得更嚴密些。老話說“上的山多終遇虎”,災禍發生的概率雖然也很小,但累積到一定程度,也會從最薄弱環節爆發。所以關鍵是要平時清掃死角,消除不安全隱患,降低事故概率。
青蛙效應:時刻保持清醒的洞察力
青蛙效應指的是,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不能在安逸的環境中喪失鬥誌,要居安思危,時刻保持危機意識,這樣才能避免企業出現危機。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做了一係列著名的“青蛙實驗”,實驗者先把一隻青蛙投入煮沸的熱水鍋裏,青蛙會觸電般從鍋中縱身而出,保全性命。緊接著,實驗者又把青蛙放在裝滿溫水的鍋裏,任其遊動,用小火慢慢加熱,青蛙在鍋中雖然感覺到了外界溫度的變化,但卻並沒有太在意,也沒有立即往外跳,直到最後熱度難忍,但那時它已經失去了逃生的能力,隻能等著被煮熟了。後來,人們把這個實驗稱為“溫水煮青蛙試驗”,即“青蛙效應”。
《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隻山豬正在大樹旁勤奮地磨著獠牙,狐狸看見了,驚奇地問:“現在又沒有獵人追殺你,你為什麼要磨牙,何不躺下來好好休息?”山豬答道:“真要等到獵人追殺時,我再磨牙恐怕就來不及了!”
中國有句老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舒適的環境容易使人喪失鬥誌。如果一個管理者、一個企業失去了外界的刺激,處在安逸中而不自覺,就會失去危機感,那麼一旦危機到來,就隻有像溫水裏的青蛙一樣,死於殘酷的市場競爭了。
事實上,對於企業而言,外部競爭環境的改變大都是漸進式的。如果管理者疏於觀察,對環境的變化沒有敏銳清醒的洞察力,那麼企業就很難保證不變成溫水裏的青蛙。那麼,管理者如何才能時刻保持清醒的洞察力呢?
首先,要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心態。
在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中,沒有哪一家企業是絕對安全的。即使處於發展的鼎盛時期,管理者也要保持冷靜,居安思危,為以後可能出現的危機做好準備。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未雨綢繆”,隻有提前做好打算,才能在危機到來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第二,隨時留心市場環境的變化。
每個企業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的發展必然會受各方麵因素的影響。國家宏觀政策、行業信息、競爭者策略,以及企業內部的變動,都可能影響到企業未來的發展。作為企業的管理者,應時刻關注市場環境的變化,把握行業趨勢和競爭對手的情況,以及企業內部的發展狀況。一旦發現某種不良征兆,就應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
第三,發現變化後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如果外部環境出現不良征兆,管理者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內做出反應,避免企業遭受損失。不要以為細微的市場變化不足為懼,不會對企業的發展造成大的影響,事實上,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千萬不可學溫水裏的青蛙。
延伸閱讀 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l8個月。”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市場競爭非常激烈,一旦管理者的危機意識淡薄,就可能麵臨殺機。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才能讓企業在競爭中迎來勝利。因此,管理者要向員工傳遞這種危機意識,提高成員的危機感,來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海爾集團董事長張瑞敏說:“一個偉大的企業,對待成就永遠都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早在1998年,海爾集團的年營利接近200億元時,張瑞敏就開始思考:如何讓企業的每個員工都像管理者一樣,充分感受到市場的壓力,這樣,員工的危機意識加強了,才能更好地適應市場的挑戰。那一年,張瑞敏經常對員工引用兩個成語——“戰戰兢兢”和“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