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吳越大帝】(3 / 3)

郭無為也是北漢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原本是武當山上一個不甘寂寞的老道,不知法術究竟如何,但口才還是相當不錯。

早年郭威任後漢樞密使時,赴關中征討李守貞,郭無為曾主動找上門去,給郭威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勢,說得吐沫橫飛、頭頭是道,還真就把郭威忽悠住了,很想將他收入帳下,不過郭威身邊人都勸他道:“公為朝廷大臣,又手握重兵,若用此縱橫之士,恐怕不是防微慮遠之道吧!”

郭威聽罷立時醒悟,於是便不予招納。郭無為隻好悻悻而退,其後便隱居於抱腹山(今山西介休市境內),直到劉承鈞繼位後,才在北漢樞密使段常的舉薦下重新出山,並用他雄辯的口才,將劉承鈞徹底征服,直至被劉承鈞任命為宰相,在北漢總攬朝政。

劉繼恩當上皇帝後,郭無為因見他一是養子,二來無能,所以對他非常鄙視。而劉繼恩也知道郭無為當年對劉承鈞的問話“聽而不答”那件事,所以在心裏對他異常憎恨,兩人矛盾極其尖銳,這對於趙匡胤來說當然是一次非常好的機會。

此時,距北宋征服後蜀已過去了三年,而征南漢那一仗還沒開打,國力非常充裕,完全具備了發動一場大規模對外戰爭的條件,趙匡胤自然不肯輕易放過這麼好的機會,於是得到消息後就立即命昭義節度使、同平章事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命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黨進為副都部署,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都監,率軍出征北漢。

就在趙匡胤正為征討北漢調兵遣將的同時,北漢國內果然因君臣不和生出了一場內亂,起因就是在劉繼恩繼位後,因為深恨郭無為**朝政,有怪他當年對劉承鈞的問話“聽而不答”,於是有心將其誅殺。

當時由於劉承鈞剛死,劉繼恩按照製度獨居一室為其守喪,就有親信建議他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將郭無為召來殺掉。

劉繼恩雖然急於除掉郭無為,但對這個方案並不認可,心中猶豫不決。這時又有人建議他召開一場宮廷宴會,把郭無為灌醉了再殺,劉繼恩聽完覺得這個建議可行性很高,於是立即同意。

九月十日,劉繼恩在宮內大宴群臣,準備趁機將郭無為除掉,可是由於保密工作沒能落實到位,被郭無為事先接到了消息,所以就沒有到場,計劃即告落空。

劉繼恩也是無可奈何,隻好在宴會結束後返回寢宮休息,可就在他剛剛躺下的時候,供奉官侯霸榮卻突然率領十餘人持刀闖入,反扣房門。劉繼恩見勢不妙起身就跑,但剛跑到屏風後麵,就被侯霸榮追上來一刀刺死。此時,距劉繼恩即位僅僅隻有六十餘日。

然而這個事情到此還沒有完全結束,就在侯霸剛將劉繼恩刺殺,還沒能退出寢宮之時,郭無為就突然率領大隊人馬趕了過來,不由分說就將侯霸榮等人統統殺掉。

這個行為,當然是逃不開殺人滅口的嫌疑,北漢朝野上下也都在暗中傳言是郭無為派人殺了劉繼恩,可是誰也沒有證據,自然都拿郭無為無可奈何。

劉繼恩死後,北漢仍需另立新君,當時有人提出了這麼一種觀點,認為劉繼恩不是劉崇的血脈,所以皇位不能長久,要再立新君的話,就必須要在劉崇的孫子中挑選。當時在遼國為質的劉繼文是劉崇的孫子,不如把他接回來立為皇帝,這樣一來能使皇位在劉家血脈相承,二來又取得遼國的支持,豈不是兩全齊美嘛!

這個說法其實也很有道理,但郭無為不肯,反而極力主張要立劉繼恩的弟弟劉繼元為帝,這時北漢的大權都掌握在郭無為的手中,既然是他決定的事情,別人當然也就無力反對,於是劉繼元就被立為新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