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無為之所以非要將劉繼元立為皇帝,應該說與劉繼元溫和的性格有關,此人自幼飽讀詩書,尤喜禪學,帶人還是十分寬厚,再說他也不是劉承鈞的親生兒子,郭無為自然會認為這樣的人更加容易控製。不過,最終的結果卻表明,這一次郭無為是徹底地看走了眼。
劉繼元剛剛登上皇位,宋軍就已經入境,這時他跟郭無為還處在蜜月期,兩人尚能同仇敵愾,並沒有什麼分歧,所以在得知宋軍入境的消息後,就急忙以劉繼元的名義向遼國求援,並派侍衛都虞候劉繼業等率兵扼守團柏穀(今山西祁縣東南)。可是劉繼業剛一出兵,就被李繼勳所率宋軍殺得大敗,被斬兩千餘級,團柏防線也告失守,宋軍隨即渡過汾河,直抵晉陽城下。
這樣一來,北漢的形勢變得岌岌可危,而與此同時,趙匡胤也得到了劉繼元被立為新君的消息,便有意將其招降,於是派人傳書至晉陽,稱劉繼元若可歸降,可授平盧節度使(治所在青州),郭無為可授安國節度使(治所在邢州),其餘大臣也都有封賞,這一下就將劉繼元和郭無為的矛盾給激化了。
劉繼元作為一國之君,自然是不願意投降,而郭無為不過是一個臣子,給誰稱臣都是一樣,很想就此投降,所以在接到詔書後,就屢勸劉繼元納土歸朝,可劉繼元卻始終不肯,兩人的矛盾越積越重。好在沒過不久,遼國的援軍就到了,而宋軍對此準備不足,隻好馬上撤軍,劉繼元和郭無為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就暫時的緩解下來。
可是在宋軍撤走之後,劉繼元和郭無為又產生了新的矛盾,這主要是因為劉繼元在當上皇帝後,性格突然發生了劇變,一改過去談經論禪、溫文爾雅的作風。變得暴戾無常,進而又大開殺戒。北漢開國皇帝劉崇所留下的十個兒子和一些近親子孫幾乎全部被他殺死,朝中大臣稍有觸忤,輕者殺頭。重者滅門,就連他的養母郭氏也被他派人勒死,這樣的作風讓一直專擅朝政的郭無為無法接受,於是更加堅定信心想向北宋投降。
剛到第二年(969年),趙匡胤就因為對宋軍前次討伐北漢的戰果很不滿意。於是有意對北漢發動一次全麵地、具有決定意義地大規模戰爭,隨即開始著手準備,正月便傳旨調集諸道兵馬屯駐於潞、晉、磁等州,二月又命大將曹彬、黨進等各領兵開赴太原,隨後更是發出親征令,詔命開封尹趙光義為東京留守,樞密副使沈義倫為大內部署,仍命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先行開赴河東,而自領中軍以為後繼。
當年三月。趙匡胤的車駕到達潞州,並在此駐蹕十八日,正巧這時前軍捕獲了一名北漢間諜,趙匡胤立刻將其召到駕前詢問。
這名間諜也很能忽悠,一上來就大聲說道:“北漢軍民罹毒久矣,日夜望車駕,恨其遲耳。”趙匡胤聞言大喜,當即給予重賞,隨後傳旨起駕拔營,直趨晉陽。
此時。北宋的前軍都部署李繼勳已經對晉陽展開了圍攻,趙匡胤到後,又進一步加大了打擊力度,從鄰近州縣征調來數萬民夫。環晉陽掘壕立柵,命李繼勳、趙讚、曹彬、黨進等四員大將,分別率軍於城南、西、北、東四個方向安營紮寨,呈四麵進逼之勢,並開始築堤引汾河水準備灌淹晉陽城。
與此同時,遼國的救兵已兵分兩路而來援救北漢。其中一路自北向南攻打石嶺關(今山西陽曲縣北),另一路則從幽州出發,直撲定州(今河北定縣)。
不過這兩路援軍的進展都不順利,趙匡胤早在出兵前就預料到遼國會從幽州出兵,通過攻打河北的鎮、定等州的手段來牽製宋軍主力,所以早早就將彰德節度使韓重贇任命為北方都部署,命他在定州一帶設防。
韓重贇果然是不負所托,遼兵剛一入境,韓重贇便率軍迎頭痛擊,大破其眾,直接將遼國援軍趕出境外。另一部遼軍剛到石嶺關,趙匡胤就將棣州防禦使何繼筠召來,親自授予方略,並撥給他精兵數千,命他去石嶺關拒敵。此時已到了夏天,氣溫比較炎熱,何繼筠臨行之前,趙匡胤特地命人給他做了一碗麻漿粉(大約是一種解暑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