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拉宇文融下台,總得有人動手。據推測,最大的可能是裴光庭,他本來就算是張說一黨的人,另外就是他從宇文融的下台中能得到最多好處。
事情起源於一件小事,但在有心人的操作下變成大事。
這件事得從唐朝與吐蕃的戰爭說起,唐太宗命文成公主和親吐蕃,嫁給吐蕃首領鬆讚幹布後,雙方曾經有一段時間的和平。但鬆讚幹布去世後,唐朝與吐蕃的爭端開始激烈起來。吐蕃以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縣西南)為基地,不斷出兵攻打唐朝河西及隴右地區,唐朝深受其害。
開元十七年三月,李隆基命“信安王“朔方節度使李禕(吳王李恪的孫子,吳王是唐太宗跟楊廣的女兒楊妃生的第三子,後來被長孫無忌害死)跟河西、隴右地區的駐防將領一起商討如何拿下石堡城。其它將領都認為該城地勢險要,又是吐蕃重點防守的地方,如果唐朝軍隊深入奪取不成,則撤退的難度非常高,建議暫時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但李禕認為,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即使再困難,也得想辦法奪取。他仔細研究了狀況,發現石堡城依山而建,隻有一條山路通往城堡,如果強攻,損傷必然慘重,於是決定采取長途奔襲的戰術,隱秘的饒到城外埋伏,然後全麵攻擊,吐蕃措手不及,支援部隊還沒趕到,石堡城已被唐軍攻占,這就是所謂的“第一次石堡城戰役”(天寶八年還有第二次石堡城戰役)
李隆基欣喜若狂,將石堡城改名為振武軍(話說李隆基很喜歡改別人的名字,他的幾個兒子很多人被改了兩三次名字,搞得我們都弄不清楚誰是誰),並舉行盛大宴會,對相關的有功人員大肆封賞。
開元十七年九月。李隆基命令李禕回長安報到。
接下來比較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有一個據說是宇文融親信的禦史李寅準備彈劾李禕,但是奏章還沒有送出去時。又把消息給泄漏出去,讓信安王提前知道。並透過玉真公主、高力士事先告訴李隆基有人要彈劾李禕的事。隔天,李寅的奏章果然送到,李隆基因而大怒,宇文融被貶為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刺史。
(一):宇文融跟李禕並無冤仇,如果說宇文融怕李禕回來搶了他宰相的位置,那也有點說不過去,因為李禕如果當宰相,比較可能被搶位置的應該是蕭嵩(他負責軍事方麵的事情)。而不是他。宇文融在這種情況下,找人去彈劾一位炙手可熱,跟自己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無冤無仇的王爺,很難理解。
(二):李寅要彈劾李禕,為何那麼容易消息就泄露出去,須知此時李禕還在路上,怎能那麼容易得到消息?
(三):李寅雖然是宇文融以前的下屬,在“括戶“期間當判官,但此時宇文融已經離開禦史台。反而掌握禦史台的正是裴光庭(此時兼任禦史大夫,禦史台正長官)。
看起來這件事裴光庭頗有居中操作的嫌疑,而前麵提到李隆基態度轉變也是關鍵。就這樣,宇文融在為相百日後,就被罷相貶職。
宇文融被貶到汝州後,李隆基發現國家財政又快速惡化,這時他想起宇文融的理財能力,於是就找來宰相(主要是裴光庭)問說:“你們之前在我麵前一直說宇文融的壞話,導致我把宇文融貶到外地去,結果現在國用不足,你們有沒有辦法可以解決?“裴光庭等自然沒有辦法解決。而且開始恐懼宇文融會被皇帝召回。
沒有辦法解決事情就把人解決掉,這是古代中國官場常用的伎倆。裴光庭就是這麼幹的(裴光庭擅長人事行政,也就是我們現在的組織部。自然是這方麵的老手)。沒多久,禦史台就檢舉宇文融之前貪贓枉法(據部分史書記載時間是十月,也就是到汝州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調查之下,果然查有“實證“,宇文融再被貶為平樂縣尉(今廣西平樂縣)。
不過宇文融的厄運並未就此中斷,他的政治對手不會就此放棄打擊他的。開元十八年十月,張說一黨的司農少卿蔣岑,又奏報宇文融在汴州刺史任內貪汙超過一萬錢,宇文融再度被貶到岩州(廣西省來賓縣),就此死在去岩州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