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吳越大帝】(3 / 3)

武延秀沒有娶上突厥公主,回國後倒是娶了唐朝的公主,即安樂公主李裹兒,不過這時候安樂公主剛死了老公,所以算是二婚,但聽說買一送一,嶽母“韋皇後”也奉送,針對這個傳聞,算是野史,為了傳遞正能量,不予采信。

不過阿史那默啜並不因此就消停,他不是侵擾大唐邊疆,就是攻打周邊其它部族。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阿史那默啜不甘上次征討失敗,決定再來一次。這次,他派出他的兒子阿史那同俄、妹夫火拔頡利發、大將石阿失畢組成大軍,直接攻擊北庭都護府。

郭虔瓘一方麵堅守城池,一方麵派張守圭走小路回長安奏報。張守圭辛苦回到長安,向朝廷上書建議召集蒲昌(地名不知)、輪台的駐軍夾擊突厥大軍,朝廷同意。(坦白說,寫到這裏我覺得有點奇怪,郭虔瓘為何沒有權利直接調動此二地的軍隊,還要向朝廷奏報,存疑?)

張守圭到達輪台後,呈上朝廷的命令,於是兩地派出援兵,跟隨張守圭回救北庭。

張守圭心想,敵人軍隊不少,即使援軍投入,都不見得會有必勝的把握,必須在適當的機會出擊,才能發揮援軍的最大作用。張守圭於是率軍埋伏在突厥軍隊的兩翼,先按兵不動。

大汗軍隊緊急過來增援時,拔古野的武士早就撤退了,隻看到地下一個無頭的屍首仍然在流血,一代梟雄,橫行大漠十數年的大汗,就這樣送了命。

東突厥帝國失去可汗後,全國恐慌,原本歸附的附近五個部落,又轉而歸附唐朝。

至此,東突厥汗國的國力不振,繼任的大汗決定暫時修養生息,不再輕易對唐朝及周邊部落動武。

張守圭在這時來到幽州,雖然處於前線,但沒有太多仗可打,日子也過得挺逍遙的。特別是這一次,可能是要平反他年輕時的遭遇吧,他遇到的上司,幽州刺史盧齊卿非常賞識他,而且認為張守圭未來前途不可限量,所以常常邀請他在同一個席子上平坐,而且對他說:

“你在幾年之後一定會當上幽州或涼州節度使,成為國家大力倚仗的將領,我才要把子孫托付給你,哪敢用對待下屬的禮儀來相處呢?“

張守圭在幽州幾年,終究耐不住寂寞,他是閑不下來的人,沒仗打就好像沒事做,所以一找到機會就離開幽州,此後穩步上升,到開元十五年時,他已經是金吾員外將軍,任健康軍(駐紮今甘肅省高台縣附近)使。

寶劍終會出鞘,等待中,張守圭迎來了他人生中大爆發的機會。

前麵提到過,吐蕃自從鬆幹讚布去世後,跟唐朝一直處於對峙的狀態,雙方在河隴(甘肅、青海一線)一帶持續拉鋸戰。在李隆基即位後,吐蕃仗恃自己強大,跟唐朝的往來書信,都是用平等的禮節,措辭傲慢無禮,李隆基心裏一直憤憤不平(大***心態也!)。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封禪大典結束後,宰相張說知道皇帝有討伐吐蕃的意思,為了提早一步避免皇帝說出要征討吐蕃,於是先向皇帝進言說:

“吐蕃傲慢無禮,屠滅三族都不為過。但我們跟吐蕃之間,兵連禍結已經有十餘年,甘州(甘肅省張掖市)、涼州(甘肅省武威市)、河州(甘肅省臨夏市)、鄯州(青海省樂都縣)都殘破不堪,人民紛紛逃亡,就算打勝仗,所得也不會比失去的更多。最近聽說他們有悔改之意,有心和解。但願皇上能接受他們的歸順,使邊疆人民解除痛苦的生活。“

李隆基說:“吐蕃向來反複不定,難保這次是真心想和解,這件事,等我跟王君奐商量一下,再作定奪。“(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