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節度使蕭嵩會同隴右節度使張忠亮聯軍,沿黃河向南攻擊吐蕃軍隊,在青海湖西一個叫渴波穀的地方,大敗吐蕃,吐蕃軍隊南逃,張忠亮率軍追擊,攻陷吐蕃的重要根據地大莫門城(今青海共和縣東南),俘虜大量的吐蕃部隊,並將吐蕃重要的聯絡橋梁駱駝橋予以焚毀,然後撤軍。
此時,瓜州守軍聽到唐軍大勝消息,於是打開城門,主動攻擊吐蕃軍隊,擊敗他們。
八月,吐蕃不甘失敗,又領軍越過祁連山,攻擊位於山麓的祁連城。蕭嵩派將軍杜賓客(開元二年勸薛衲不可進軍契丹的那一位)率領攜帶有強力弓箭(強弩)的軍隊四千人應戰,從上午會戰到黃昏,吐蕃軍隊大敗,大將被唐軍生擒,敗兵四散進入祁連山南撤,陣亡人數巨大,哭聲四起。
經過這兩次打擊後,吐蕃軍隊基本喪失了主動攻擊的能力。
與此相對的,唐朝軍隊開始主動出擊,先是在開元十七年三月,瓜州都督張守圭及沙州刺史賈思順(還記得吧!就是守常樂孤城的那個縣令)合兵攻擊吐蕃大同軍,大敗吐蕃軍隊。
接下來,在同一個月份,唐朝軍隊奪下吐蕃的重要根據地石堡城(第一次石堡城戰役,詳情上一章已敘述)。
吐蕃至此無力再跟唐朝作戰,於是主動跟唐朝謀和歸順,開元中期的西線作戰,暫告一段落。
西線戰事告一段落後,我們再看看東線狀況。
東線的主要敵人是契丹部落,在開元二年那一次契丹軍隊打敗唐軍後,其內部發生了一些變化。
原本契丹的首領是由部落酋長擔任,掌握主要的權力。因為之前唐朝對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設立羈縻州來安撫時,契丹隸屬鬆漠督都府,所以其首領通常被稱為鬆漠都督。
在開元二年打敗唐軍後。有一位衙官叫可突於,本是契丹部落中的貴族。他逐步掌握的權力,在開元八年,將原來的契丹首領,鬆漠都督李娑固驅逐,後來還把他殺掉。
此後,可突於數度廢立首領,成為契丹部落真正的實力派人物。
自從可突於掌權後,契丹數次跟唐軍交戰。但衝突均不大,也數度遣使求和,但唐朝因為契丹屢次侵擾邊疆,對其所遣使者均給與冷淡待遇,這讓可突於心中不太爽。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你既然不給我好臉色看,我幹脆去找別人去。可突幹這麼一想,就歸附東突厥帝國那邊,還裹挾了奚部落一起。
自從阿史那默綴被殺之後。東突厥帝國的附屬國喪失不少,每年朝貢時,“門前冷落車馬稀”。毫不冷清!現在,大汗聽說契丹跟奚部落來歸附,大喜過望,一拍即合,同時還屢次出兵協助契丹騷擾唐朝邊境,幽州地方,有逐漸多事起來。
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可突於又率領部隊來幽州邊界掠劫,幽州節度使薛楚玉(薛仁貴之子。薛衲之弟)於是派遣副手幽州副都督郭英傑及副將吳克勤/鄔知義/羅守忠率領精銳騎兵一萬人,及投降的奚部落士兵。前往追擊。當唐軍追到渝關附近時,突厥援軍突然現身。奚部落士兵看到情況不對就一哄而散,隻剩唐軍對抗契丹突厥聯軍,於是打敗,郭英傑,吳克勤被殺;鄔知義,羅守忠率部敗逃,還剩下六千人的部隊繼續奮戰不降。契丹人於是將郭英傑的首級拿出來給他們看,但仍不投降,最後這六千人都被殺光(慘烈!)
收到前線傳來大敗的戰報,這下子李隆基也坐不住了,契丹屢次進犯,連續兩任節度使都無法有效禦敵,需要選派一名得力戰將來鎮守幽州。可是該換誰呢,他想起了保有不敗紀錄的將領張守圭,不但打仗猛,治理地方的政績也出眾。
對了,是你,就是你!於是張守圭被派到幽州,擔任幽州長史兼禦史中丞,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大使,集河北的軍政民政及監察的權力於一身。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334年),張守圭不愧是不敗戰將,剛一上任,就給囂張的契丹部落一個下馬威,主動出擊大破契丹軍,後來又連續幾次征討,均取得相當不錯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