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圭之所以能夠在短期間內對契丹取得較大的勝利,而之前將領之所以屢戰不勝,我認為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張守圭對當地的情況夠了解,像薛衲開元二年那一次被伏擊而大敗,主要就是情報工作做得不好,地理環境不夠熟悉,在這方麵,張守圭有先天的優勢再加上後天的努力。
先天的優勢指的是他在幽州擔任過比較久的中級軍官(果毅);而後天的努力指的是張守圭很重視情報的收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是非常有道理的。
契丹人所活動的地方,大概在今天河北的北部,遼西走廊,內蒙古東南赤峰一代的區域,這地方人口不少,民族混居,地形複雜。在這個地方作戰,地形地勢地了解很重要,情報地掌握更重要。
張守圭很重用“捉生將”,打仗前,一定要派遣他們去敵方收集資訊並抓俘虜,得到足夠的情報時才會進軍,幽州/營州是漢人與胡人雜處的地方,
像安祿山與史思明,就是在張守圭的手下,兩個人都是以“捉生將”起家立功,而獲得重用的。
當然身為大將最重要的是了解環境的變化,快速反應,接下來我們來看張守圭怎樣掌握時機,立下大功。
話說契丹部落自從張守圭調來幽州後,就沒能過上一天的好日子,麵對這樣的局勢,酋長李屈烈及實力派人物可突幹都覺得受不了了,於是他們向唐朝提出要歸降。
由於可突幹曆來在唐朝及東突厥之間反反覆覆已久,張守圭也很懷疑他們是否真心要投降,但又不能沒有答複。張守圭思考了一陣之後。決定將計就計,派使者到內部去探聽虛實。
坦白說,這個人可真的不好派。要夠機靈,膽子還要大。要知道這個使者如果看出端倪後被契丹人知曉。一定會被殺人滅口,所以張守圭不能不謹慎,最後他決定派自己的參謀(管記),足智多謀的王悔去契丹牙帳(鬆漠都督府,治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北),安慰撫問,順便進行
開元二十二年十二月,王悔到了契丹部落。雖然契丹人表麵上做出:“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友好動作,但其營帳仍然戒備森嚴,看不出又要歸降的感覺。另外就是其部分營帳駐紮在比較靠西北的地方,而西北方就是東突厥汗國的領地,顯然其居心叵測。
王悔這時候知道自己麵臨險境,如果露出自己了解契丹意圖的絲毫蛛絲馬跡,自己馬上會死無葬身之地,還會拖累大局,思考了一陣之後。王悔決定裝傻,並以自己沒有來過契丹營帳,想好好參觀為由。住了下來。
對可突於來說,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因為他跟東突厥汗國的合作還沒有談好,這時候如果正麵跟唐朝衝突,對他不利,所以他也希望再拖延一段時間。
就在這段時間,王悔找到了一個突破的契機。
原來契丹的酋長這時雖然已經沒有實權,但掌權的貴族仍然是有分派係的,可突於雖然掌握廢立之權。但並不能直接掌握契丹所有的兵馬,還有一個第二號人物衙官李過折。他也掌握不少的兵馬,平常對可突於也有所不滿。隻是可突於勢大,無法公開反抗而已。
王悔開始拉攏李過折,兩人漸漸熟悉起來,王悔又送李過折不少唐朝的絲綢錦緞之類的禮品,李過折的親眷都大為高興,紛紛在李過折麵前稱讚王悔,兩人交情也日漸升溫,以兄弟相稱。
有一天,李過折把王悔拉到一個營帳,神秘的對王悔說:
“兄弟,我看你還是早點離開的好”
“為什麼?難道你不歡迎我?”
“不是的,我跟你說,我私底下聽到可突於跟突厥已經聯絡好,要借由詐降的機會秘密偷襲唐朝,為了避免走漏消息,一定會想把你殺掉滅口。為了你好,你還是趕快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