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吳越大帝】(2 / 3)

第三、財政的問題:均田製隨人口增加,經濟發達的毀壞,稅製需要大幅改革,兩稅製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兩稅製需要更分權的組織去執行,才能清楚了解各地的狀況與差異,特別是土地買賣與交易的狀況,而且經濟作物的興起更加深征稅的難度,但唐朝的一級組織數量太多,刺史的評級雖高,能力卻不高,中央官員也不願意來當刺史,也很難形成良好的中央地方論調機製(中央同品級官員遠少於地方)

這些問題,也會讓唐朝遇到很大的困難,其情況,會有點像宋朝為什麼在太平盛世,國君也算賢明的情況下,王安石要提出改革,因為社會碰到很大的問題,王安石改革不成功有他個人因素,但也可以說在那時候的技術條件下,王安石就算做的更好一點也隻能帶來短暫的成功,無法做的更好了。

所以我說,即使李隆基做得好一點,情況也隻會是軟著陸,當然軟著陸還是比硬著陸好的多。

不過,這也隻是我個人的看法。

(連載更新)

這時,崔希逸的屬下孫誨到京城奏報公事,這個孫誨是功名心熱的投機分子,在了解朝廷的狀況之後,他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打算以這件事作為晉身之階,於是向皇帝奏報吐蕃邊界沒有設防,如果派兵突襲,一定大獲全勝。(可見崔希逸應該沒有跟中央奏報這件事。不過孫誨也很可能沒有跟中央提到崔希逸跟吐蕃人的私下協定,就把他長官給賣了)

李隆基讚同,於是派遣內給事(宦官)趙惠聰跟孫誨一同前往河西了解狀況。便宜行事。兩人到達河西後,假傳詔書給崔希逸。命令其出兵,崔希逸不得已,隻好出兵,打破吐蕃軍,隻有乞徐力一人逃脫,孫誨、趙惠琮都受到重賞,但從此吐蕃跟唐朝斷絕邦交,不再前來朝貢。

除了這幾件不協調的事情外。張守圭的軍隊管理,也發生變化。

簡單形容其狀況,可以用八個字總結:“將領驕奢,士兵厭戰“

開元二十六年,邊塞詩人高適的詩很真實的反映這一狀況。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那我們怎麼知道高適的這一首詩是在反應張守圭的軍隊狀況,而不是對整體狀況的泛泛之談呢?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首詩的序言就很清楚了,“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而所有的注解都會告訴你,元戎指的就是張守圭。而據史書記載,高適這段時間就是呆在幽州。

在此情況下,張守圭的厄運果然很快就發生了。開元二十六年(公元1938年),張守圭下麵的部將趙堪、白真陀羅假傳張守圭的命令(會假傳命令表示軍紀已經鬆弛),逼迫平盧(遼寧省朝陽市)軍使烏知義出軍討伐奚部落叛軍(位於內蒙巴林右旗附近),烏知義不願進軍,白真陀羅就假傳皇帝詔命,要求烏知義出兵。

烏知義無奈,率兵進擊奚部落。初期因為出其不意,奚部落敗退;但奚部落很快集結部隊反攻。唐軍失利。張守圭向朝廷隱瞞戰敗的消息,反而以大捷向朝廷報告。

紙包不住火。戰敗的消息還是走漏了,朝廷派宦官內謁者監牛仙童前往幽州調查,張守圭用重金賄賂牛仙童,把戰敗的責任都推到白陀羅真的身上,並且逼白陀羅真自殺滅口。

本來事情到此似乎也就結束了,但因為牛仙童受到李隆基的寵愛,其它宦官為了打擊他,於是有人在隔年(開元二十七年)向皇帝檢舉牛仙童受賄的事,經過調查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