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大怒,命令另一位宦官楊思勖“仗殺”(用棍打死)牛仙童,但楊思勖也許是跟牛仙童有恩怨,他所使用的手段是令人發指的。
“縛架之數日,乃探取其心,截去手足,割肉而啖之
這是史書記載楊思勖殺牛仙童的方式,而張守圭的下場是被貶為括州(浙江省麗水市)刺史,而更不幸的是他在路上就背部生瘡而亡。
張守圭是開元中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名將,他在西域、河西、幽州三個邊防要和唐朝主要敵人突厥、吐蕃、契丹都打過仗,而且幾乎都是戰無不勝,但就在他最成功的時候,我們也可以看出唐朝軍隊已經逐漸步入將軍驕奢、戰士厭戰的狀況,這跟唐高宗時期戰士的心聲:“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凱歌入漢關“有很大的不同。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了解,在開元後期,雖然唐朝的軍隊空前強盛,戰勝了幾乎所有主要的帝國,並使他們歸服,但軍隊的實際情況,卻已經不像表麵那樣堅強。
對大唐帝國來說,張守圭提拔了安祿山這個胡人固然不幸,但張守圭被貶並去世卻是對大唐帝國更不幸的一件事,在張守圭去世後,唐帝國東北區域失去了一位可以獨當一麵的大將,而這為安祿山的倔起帶來巨大的契機。
開元18年(公元730年),原中書侍郎兼宰相裴光庭升任侍中,不久又兼吏部尚書。
此時,裴光庭可以說是一把手了,因為另一位宰相蕭嵩在能力上跟他有差距,而且主要負責軍事方麵的事務。
裴光庭兼任了吏部尚書後,決定對官員的遴選及升遷進行大幅改革。
裴光庭做這件是可算是“家學淵源”,因為他的父親裴行儉也在吏部任職過,而且曾經建立過文官體製,裴光庭大概也想在老爸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於是積極地要做這件事。
但有些事沒有想清楚千萬不能亂來,“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犬“,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自己的能力到底能做到什麼程度。裴光庭的目的是,建立一套”幾乎沒有人為幹預“的官員升遷及任用體製,他認為在這樣的體製下,就可以杜絕人的問題,這樣這套體係就可以永久流傳。
事實上,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少,我有一個朋友,他開了一家公司,我們一般的想法是,我隻要給業務經理一個數字就好,他會根據實際狀況分給每個業務。但我這位朋友跟裴光庭有同樣的想法,認為目標不應該有人為操縱,所以他先花了很多精力與金錢去拿到一份各省的銷售比例,然後嚴格按照上麵的數字分配給每個省的業務。
該公司的業績考核是以月為單位的,然後問題來了:對那些目前狀況不好區域的業務來說,短期其目標怎麼做都達不到,月底就拿不到獎金,幾個月後受不了隻好離職;對那些好的區域來說,達標不困難,所以不需要特別的努力,即使是一個能力差的人也可以拿獎金,所以很多能力不好的業務如果運氣好在被分派到這樣的區域,他的表現也不差,但因為很多事沒做好,這一區業績會逐漸下滑,等到下滑到大家受不了,把業務換掉時,這個區域短期已經無可救藥了。
我的朋友自從實施了這個製度後,他公司的業績的業績就每況愈下,到後來隻好把公司關掉。他知道我以前當過較長時間的業務主管,就問我為什麼?
我告訴他,你思考一下為什大多數的公司要花比較多的錢請業務主管,難道他們腦子壞了?必然是業務主管有它的價值。記住!管理一家公司,除了妨弊,更要興利;要有好的體製,也要有適當的彈性,至於如何拿捏,那叫“功力”,懂嗎?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