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傳奇之謎 第九章(2)(1 / 1)

4,有望找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沉船

距今約五千年前,山東大汶口文化影響到遼東半島,同時山東半島也發現了遼東半島文化類型器物。距今4000年前,山東半島的龍山文化擴展到遼東半島沿海地區。值得注意的是,來自山東半島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僅見於遼南,不見於渤海北部其他地區。這表明遼東、山東兩半島的先民不是繞道渤海西岸,而是越過老鐵山海峽直接往來的。20世紀60年代,當地漁民曾在山東長山列島的南五島與北五島之間的磯島附近的海域中,打撈出完整的嶽石文化時期的陶罐,陶器表麵布滿沉積在上麵的細小海生生物遺骸,可以肯定曾長久淹沒在海水中。由於器物完整,可推測當時隨沉船而落入海底的。嶽石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如果這裏有嶽石文化的沉船,那將是現今世界最古老的沉船。1979年,在山東廟島群島黑山島附近的海域找到了漢代遺物,又在廟島西海塘近岸處的海底,發現了數片龍山文化和嶽石文化的陶片,當然還有一些明清時期的青花瓷器。這些零星的發現,雖然不屬於沉船遺跡的範疇,但至少提高了這一帶海域中存在嶽石文化乃至龍山文化沉船的可能性。

5.元宋大戰為南海遺留了數以千計的沉船

從1278至1279年,宋元軍隊在海上先後進行了甲子門海戰、十字門(今珠海橫琴島與澳門三島間的狹窄海道)海戰,最後對崖門海戰,宋軍被元軍包圍,2000多戰船隻逃脫800艘,其餘全部覆沒。南宋宰相陸秀夫背負幼帝在臨海的奇石上跳海自盡,南宋王朝遂告滅亡。

1991年至1992年,中國水下考古隊員曾先後三次在銀洲湖進行水下調查。在第二次調查時使用旁側聲納對奇石周圍的海域進行尋找,確定了幾個沉船點。第三次調查時,則在這些地點潛水取了一塊船板,C14測定,年代為距今700年左右,正與史書所載的宋元海戰年代基本相符。

台風、暗礁等自然災害曾使那些漂泊的商船沉睡海底,戰爭等人為因素又增添了無數水下遺跡。據專家估計,在中國沿海有不少於3000艘的古代沉船。然限於人手和財力,目前已著手挖掘的古船遺址尚不足沉船總數的百分之一。

中國領海疆域遼闊,5000年華夏民族創造了無比燦爛的人類文明。由於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輝煌無比的古代文化藝術與外交活動,各種原因而消失在領海內的寶藏,簡直讓人無法評估!作為中國人,我們期待著民族驕傲與自豪的曆史記錄早日浮出水麵!

房山石經之謎

房山石經是佛教石經中規模最大、曆史最久的文化珍品,存於北京房山縣雲居寺石經山。石經山高約500米,分上下二層開鑿九洞。下層二洞,自南而北為第一、二洞;上層七洞,以雷音洞為中心,右麵為第三、四洞,雷音洞為第五洞,左麵順次為第六、七、八、九洞。九洞之中以雷音洞開鑿最早,其餘八洞在貯滿石經後即以石塞戶熔鐵錮封。至遼金時,又於山下雲居寺西南隅開辟地穴二處,埋藏石經後合而為一,其上建壓經塔鎮之。

僧人們為什麼想到要把佛經刻在石頭上呢?這要從北魏太武帝年間(440~451)和北周武帝年間(572~578)兩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說起。這兩場空前的活動,使大量的佛寺被摧毀、僧徒被誅除、經卷被焚毀,堪稱佛教界的“法難”。法難過後,北齊南嶽天台宗高僧慧思為保立法不毀,想出了把佛經刻在石頭上的辦法。但是,慧思在世時未能將想法付諸實施,他的遺願被門徒幽州智泉寺隋靜琬繼承開來。據唐高宗永徽年間(650~655)的《冥報記》中記載:隋代大業年間(公元605年),靜琬來到範陽縣的白帶山下(今房山區內)磨石刻經,從此綿延千載的房山石經刊刻事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