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蔣介石提此要求的理由隻有一條,他說政府在軍事行動時期應當靠近前線。可是早在10月的國民黨中央執委會已經通過了遷都武漢的決議。
所以,當12月3日國民政府的第一批成員從廣州來到南昌,三天後在廬山與蔣介石會商,會商後,委員們趕往漢口,蔣介石仍留在南昌,似乎在這裏等待政府的第二批成員。可是他的做法中表演的成分太明顯了,第一批委員們紛紛歎息,這個人是不見棺材不落淚,沒有泰山壓頂之勢休想讓他離開南昌一步。
為了與蔣介石對抗,委員們企圖利用汪精衛的有名無實的革命威信。當時許多人相信他的喬裝打扮和花言巧語。所以委員們把他請回政府,作為政府回到“中山艦事件”前執行的路線的象征。1926年秋天,請汪就任政府首腦的呼聲掀起了不小的風潮。
1927年1月初,國民政府的第二批成員來到南昌。蔣介石乘此機會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執委會政治委員會會議。何香凝、林祖涵(伯渠)、鄧演達、譚延、張靜江、朱培德、陳公博、顧孟餘、財政部長宋子文、中央執委會組織部長陳果夫等人出席了會議。
蔣介石是不能不玩弄花招的。他的意圖事先並未正式通知漢口方麵,再說會議沒有足夠的代表性———缺乏必要的多數。他要讓這些人作出政府暫時設在南昌的決定。保定軍校出身的鄧演達始終保持軍人姿態,一雙大馬靴就是不走路也會隨著他的話語發出鏗鏗的敲擊聲。他堅持反對定都南昌。宋子文也熱烈讚成政府設在漢口,他大概是為了他的主管部門著想。他說,一旦遷都南昌,整個財政就要失敗,而現在在北伐軍占領的地區內經濟危機已經在蔓延。陳公博也讚成定都武漢,一來他考慮到政府的威信,二來在南昌沒有同被國民革命軍解放的各個地區建立可靠聯係的條件,何況去年10月政府已經有過定都漢口的決定。
蔣介石低眉鎖眼,並不搖頭,但嘴裏說的全是反對意見。他長篇大論,對廣州通過的10月決議提出疑問:通過這一決議時,奉係還沒有盤踞北京。而現在張作霖已經宣稱北京是國家的首都,並準備和國民革命軍打到底。河南局勢變得非常危險,湖北的部隊是靠不住的,所以武漢處於嚴重的威脅之下,同時浙江已經發生了戰事,在已經鞏固的南昌領導作戰是較好的,如此等等。一句話,這裏看到的蔣介石,是一個扮演了狡猾的、善於用冠冕堂皇的辭藻掩蓋真實意圖的花言巧語者的角色。
張靜江和顧孟餘支持蔣。
譚延起先懶洋洋地說,在廣州似乎隻從原則上決定了這一問題,如果情況有變,可以考慮重新審查決定。然後,他支持在弄清事態之前政府暫時留南昌。
林伯渠輕輕地敲著桌麵。因中共中央也反對貿然遷都武漢,以及擔心二、六軍同唐生智的舊怨較深,怕遷都武漢後與唐發生糾紛,一開始也讚成將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暫留南昌。他針對南昌方案說道,在戰爭期間,這也許是必要的。但很快他就放棄了這一主張。
蔣介石可以微笑了。他將掛在嘴角尚未消散的微笑傳遞給坐得遠遠的朱培德。朱培德還之以微笑,卻很圓滑,他說他沒有理由充足的意見。
事情就在這種半推半就的朦朧狀態中決定了。
會後,政府的第二批成員中一部分自願在南昌住下,而另一部分人實際上變成了蔣和蔣的集團的高級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