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廬山成為國民黨中央發令台(1 / 2)

這個時期,國共兩黨的上層都在發生急劇的變化。蔣介石經曆了暫短的下野,又重掌權位,當上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汪精衛主政,手中無兵,也就沒有實權,處處受製於蔣介石。蔣、汪聯合很快又變成了實際上的蔣家獨裁。一些為民主抗日奔走的國民黨人士,對蔣汪的南京政府失去信心,決定不再與他們同流合汙。蔡元培毅然同蔣介石分手,到上海與宋慶齡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為給政治犯以法律的辯護及其他援助,爭取出版、言論、集會、結社的自由。馮玉祥上了泰山,住進了普照寺,潛心讀書,研究國政。不久,他在共產黨人的幫助下,組織了抗日同盟軍,與日寇進行著浴血奮戰。李濟深北上力勸張學良發兵打回東北老家,未果,李濟深返回南方,另謀反蔣途徑……

1932年5月21日,蔣介石親自兼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重新糾集50萬兵力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四次軍事“圍剿”。6月7日上午9時,蔣介石由南京乘軍艦出發,6月18日在江西廬山召開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五省“清剿”會議。

“從前麵三次圍剿的失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僅憑軍事力量根絕共黨武力,是頗為困難的。”蔣介石站在講台上,一手叉腰,一手使勁地揮動著,“那麼靠什麼呢?要靠爭取民心!怎樣爭取民心?最重要最具體的措施莫過於保甲製度!”保甲製度是中國曆史上封建王朝曾使用過的一種統治工具,據蔣介石考證,在北宋就施行過。

蔣介石又講起黃埔時期那段榮耀的曆史:“北伐東征的勝利靠什麼?靠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現在共產黨裏的周恩來、林彪、徐向前等人都是把我們黃埔的這一法寶偷去了,又掉過頭來對付我們,所以我們的失敗不是他們的真正強大,而是我們自己的失策!最大的失策就是丟掉了七分政治。除了我剛才講到的外,七分政治的另一個辦法就是加強地方武裝,要把民團一律改成保安隊,由政府發給武器,派軍事教官訓練!”

進攻紅軍的國民黨軍隊出發後,蔣介石常住在廬山,廬山成了國民黨中央的實際所在地。這讓手中無實權的行政院長汪精衛空守石頭城。

蔣介石這次圍攻革命根據地的戰爭,前後持續了九個月,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蔣介石以主力向鄂豫皖、洪湖、湘鄂西三個地區進攻,以解除紅軍對武漢的威脅。鄂豫皖根據地的紅四方麵軍在徐向前的指揮下,在七裏坪給蔣軍以重創,蔣介石的“七分政治”也沒起什麼作用。但是當時擔任中共鄂豫皖蘇區中央分局書記兼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張國燾,在勝利後盲目輕敵,認為國民黨的軍隊隻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在敵軍重新集結大舉進攻之下又驚慌失措,10月10日,中央分局在黃安的黃柴畈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紅四方麵軍主力兩萬餘人退出鄂豫皖,向西北轉移;洪湖的紅三軍也被迫向湘鄂川黔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