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延安向記者團敞開大門(2 / 2)

中國記者9名:《大公報》的孔昭愷;《中央日報》的張文伯;《掃蕩報》的謝爽秋;《國民公報》的周本淵;《時事新報》的趙炳?;《新民報》的趙超構;《商務日報》的金東平;中央社的徐兆鏞和楊嘉勇。還有領隊及隨員6人。

他們是5月17日從重慶乘飛機抵寶雞,按蔣介石的欽令先要訪問非共產黨區,先坐火車去了西安,再到王震的三五九旅,6月9日才到延安。在他們抵達之前,周恩來已指導中央交際處對接待記者團的方針、日程、衣食住行等,一一做了周到的安排。當日下午,葉劍英參謀長設宴為他們洗塵。10日下午,朱德總司令在王家坪禮堂設宴款待記者團,舉行了音樂晚會。當時正值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的捷報傳來,各國記者興高采烈,紛紛即興演說。愛潑斯坦說的話後來出現在許多報紙上。他說:

“在同盟國家陣營裏,不應該有任何一個地方關閉起來,對於職業的新聞記者,也不應該有任何一個地方不讓他們看一看,因為他們是全世界的眼睛。”

禮堂裏掌聲雷動,每一個記者都歡呼這句話。愛潑斯坦繼續說:

“延安這個地方很久以來是被關閉著的,這一次我們打開了一個縫隙,從今以後要再強製性地關閉起來是不可能的了!”掌聲依舊,可神情各異,有的記者已經記下這句話,又用筆劃去了……

12日下午,毛澤東在中央禮堂的客廳接見了記者團。他歡迎記者團的到來,祝賀第二戰場的開辟,並回答了記者們對國內外形勢的提問。會後,斯坦因首先提出要單獨與毛澤東談談,毛澤東欣然允諾。但記者團領隊鄧友德堅決不同意。斯坦因不買賬,鄧友德也無奈,其他許多中外記者見勢也擠了過來,紛紛要約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分別交談。

其中有蘇聯的普羅岑柯。普在孫平的幫助下單獨會見了毛澤東主席。毛澤東向他談了黨的組織情況、思想教育、幹部培養等問題。普羅岑柯提出應當考慮抗戰勝利後如何進一步發展和培養幹部的問題。毛澤東認為普有頭腦,有見地,繼續向他介紹了抗戰形勢,抗戰勝利結束後中共的方針、政策和政治路線,戰略意圖;向他說明,即使抗戰勝利結束也並非意味著中國革命的終極目的已達到。

普羅岑柯突然意識到什麼,眼睛一亮,將身體更近地靠過來。

但毛澤東不再說話。

7月上旬,中外記者都提出要去八路軍前線繼續參觀訪問。領隊謝寶樵、鄧友德害怕因此而擴大中共軍隊的影響,竭力阻止,但部分外國記者仍堅持要去。於是謝、鄧采取分裂記者團辦法,決定將全部中國記者拉回重慶。堅持反共立場的沙納漢神父,也表示不願再采訪了。7月6日和11日,他們分別向周恩來、朱德辭行,於12日離開延安。大部分外國記者在8月底才走,並東渡黃河,進入晉西北根據地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