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5月,國民革命軍攻入北京,張作霖在逃回關外的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北洋政府在統治中國十七年以後,被來自南方的革命軍隊徹底摧毀。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東三省易幟,國民黨終於實現了孫文統一全國的理想。
國民政府時代,行政主導,一黨專政,五權分立,國會不存。史家錢穆的《國史大綱》,從上古三代寫起,一直寫到北伐勝利。他在最後的結論中指出:北洋時代,軍閥與黨爭,是兩大禍害,令國家元氣,在這種紛擾中損傷不少。直到國民革命,這兩種情況,始見摧廓。“以革命的武力來掃蕩軍閥,以一黨專政的理論來停止黨爭。”“從此,政府再也不必擔心受到國會的質詢、否決、彈劾,再也不用看議員的臉色了。1931年,國民政府公布《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宣布進入訓政時期。但放眼全國,依然是遍地烽火,兵荒馬亂。
曆史已翻到了另一頁。北洋時代的國會,轉眼已成六朝舊事。梁啟超感歎:“其實二三十年光陰,在國史教科書上不過占一頁半頁,算什麼呢?”往事雖已變得暗淡無光,被遺忘在褪了色的書頁裏,散落在那些無人閱讀的字裏行間,但有一些人的結局,卻還是要略作交代。
張繼,第一屆國會第一任參議院議長。國民黨統一全國後,他曆任國民政府司法院副院長,北平政治分會主席、國民黨三大至六大中央監委委員、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史館館長等職。這位議員中的“打架大王”,1944年在自撰年譜中寫道:“我生多變化,變化助精神,誠可自足自誇。然曇花一現,遂見遂滅。甘苦備嚐,忽存忽亡。回憶過去,百不留一“老冉冉將至,恐歲月之不我予。”
三年後,張繼因心髒病發,在南京逝世,終年65歲。逝世前尚有一插曲。張繼與唐代作《楓橋夜泊》的詩人同名,抗日戰爭時,寒山寺詩碑毀於戰火。戰後,蘇州書畫名家吳湖帆忽發奇想,寫信請張繼書《楓橋夜泊》一詩,擬在寒山寺重新立碑。古今兩張繼,也成一段佳話。信發出後不久,即在報上看到張繼訃聞,吳湖帆不禁廢然而返,以為張書必不可得。詎料幾天後,竟收到南京寄來張繼所書《楓橋夜泊》,詩後並附有跋:“餘夙慕寒山寺勝跡,頻年往來吳門,迄未一遊。湖帆先生以餘名與唐代題楓橋夜泊詩者相同,囑書此詩鐫石。唯餘名實取恒久之意,非妄襲詩人也。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十二月,滄州張繼。”書寫之日,正是張繼病發之時。冥冥之中的分定,教人如何揆度。
林森,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參議院議長,第一屆國會參議院全院委員會委員長,西南非常國會參議院議長。1925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他任常務委員、海外部部長。1928年全國統一後,他出任立法院副院長。1931年,改任立法院長、代理國府主席,翌年出任國民政府主席。他的性格,晚年愈趨圓融溫暾,自稱平生“三好、三不”:好佛、好古瓷古玩,好客,不再娶、不治私產、不殺生。雖然官至國府主席,但隻是虛位元首,別人說他是“監印官”,他也不以為忤,嚐作詩“一曲漁歌一篇詠,歸來看我也如仙”。
1943年5月,林森因車禍受傷,從此臥床,8月1日在重慶逝世,終年72歲。在他的陵墓前有一塊碑,上鐫:“公生平寧靜淡泊,勤整廉貞,舉措抑揚,不私奸匿,造次顛沛,不離規矩,居常和易,童稚可親。臨大難,持大節,則崢崢嶽嶽,凜乎如神……”
吳景濂,北京臨時政府時期的參議院議長,西南非常國會眾議院議長,國會第二次恢複時的眾議院議長。曹錕賄選之後。退出政壇,一直息影津門。“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多次邀請吳景濂回東北主持政務,都被他嚴詞峻拒。吳景濂雖然在政壇打滾大半生,但讀書人精神與誌願上的陶養,在他的血液中,還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當國家、民族、人道麵臨存亡斷續的關頭,便頑強地展示出來。
吳景濂一生,與中國的憲政史分不開,清末立憲運動有他,民初約法草創有他,西南護法有他,曹錕賄選有他,一生宕跌起伏,毀譽懸殊。不過,他的名字,在曆史上卻並不顯赫。他從北京跑到天津時,才五十出頭,正值生命的旺盛期,但他剛淡出政壇沒幾天,便被人遺忘了。他是為國會而生的,沒有了國會,也就沒有了他。吳景濂在孤寂之中度過了二十年,1944年1月24日,病逝於天津,終年71歲。
褚輔成,西南非常國會眾議院副議長。1924年國會破產,他在嘉興創辦民豐造紙廠。1926年夏,褚輔成在上海與章太炎、王寵惠、蔡元培、馬君武、於右任等人,發起成立上海法科大學,章太炎任校長,褚輔成是校董事長。抗日戰爭爆發,法科大學內遷至浙皖邊境,又在四川萬縣成立上海法學院分院。抗戰勝利後,改為輔成學院,在當地還留下了輔成路、輔成壩等地名,以誌紀念。
1944年底,褚輔成在重慶發起組織“民主科學座談會”,主張民主團結,抗戰到底,發揚五四精神,為實現民主與發展科學而奮鬥。抗戰勝利後,“民主科學座談會”改為九三學社,褚輔成當選為理事、常務理事。1948年3月初的一天,他在上海不慎摔倒,血壓驟升,臥床十幾天後,竟至不起,臨終時仍心係憲法,強支病體,在遺書中寫道:“現當國事蜩螗,兆民塗炭,世界大勢所趨,非真正民主,實施憲法,無以救國。所期愛國之士,至誠團結,共圖國是,永奠邦基。餘既以身許國,不事生計,爾輩深體餘誌,忠心為國,餘目暝矣。”終年75歲。
王揖唐,安福國會眾議院議長。直皖戰爭後一度逃往日本。1924年段祺瑞執政時,他重出政壇,宣布解散安福俱樂部,出任安徽省省長並兼軍務督辦。但不久便在官場的傾軋中,敗下陣來,賦閑天津。抗日戰爭爆發後,王揖唐公開投敵,在日偽政府中擔任內政總長,兼賑務、防疫兩個委員會的委員長,後改任考試院長。附敵後作惡多端,華北民眾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河北高等法院將其逮捕入獄。1948年9月,經最高法院最後複判,將王揖唐判處死刑。9月10日,在北京姚家井第一監獄執行槍決。時年71歲。
這些曾經在國會裏呼風喚雨、叱吒風雲的人物,隨著時間的淡遠擴散,都已飄零而去,化作泥塵。他們是幸運的,成為共和國第一代國會議員;他們也是不幸的,把自己一生托命的代議政製,親手斷送。如果曆史再給他們一次機會,他們會怎麼做呢?也許還是一樣,因為天行有常,四時弗僭。一個時代的人,隻能做一個時代的事情。
他們的時代,芳華鮮美,然已成追憶。
2012年9月於東山雅築
注釋
1張玉法《中國現代史》(上)(台灣:東華書局,1977)。
2《章士釗全集》(四)(文彙出版社,2000)。
3[日]宮崎滔天《三十三年之夢》(花城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1981)。
4孫文《(中華民國憲法史)前編序》,《孫中山全集》(五)(中華書局,1985)。
5孫文《在桂林對滇贛粵軍的演說》,《孫中山全集》(六)(中華書局,1985)。
6孫文《中華民國》,《孫中山全集》(二)(中華書局,1982)。
7孫文《關於民主政治與人民知識程度關係的談話》,《孫中山全集》(十一)(中華書局,1986)。
8吳景濂《中華民國憲法史前編序》,吳宗慈《中華民國憲法史前編》(大東書局,1924)。
9王家襄《憲法史前編敘》,吳宗慈《中華民國憲弦史前編》(大東書局,1924)。
10梁啟超《歐遊中之一般觀察及一般感想》,《粱任公近著》(上)(台灣:文海出版社,1923)。
11錢穆《國史大綱》。
12張繼《張溥泉先生回憶錄·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