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0日,歐洲聯盟根據安全理事會第1816號和第1838號決議,決定從2008年12月8日開始,在為期1年的時間範圍內,實施其曆史上第一次海軍行動(代號亞特蘭特),采取海上和空中措施,打擊索馬裏沿海的海盜行為。亞特蘭特行動的範圍主要是紅海南部、亞丁灣和印度洋部分海域,包括塞舌爾附近海域等。在這一行動中,歐盟從北約手中接過了為世界糧食計劃署過往船隻提供護航的任務,同時為這一海域的其他過往船隻提供保護。該行動於2008年12月13日達到初步作戰規模,到2009年3月,參加行動的有5艘護衛艦、2架海上巡邏機和大約1200名軍人。到2009年9月,歐盟艦隊包括由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瑞典、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提供的軍艦和海軍官兵。自2009年8月起,挪威(不是歐盟成員國)也開始向這支艦隊提供支持。而根據歐盟的相關決定,這支艦隊的規模可以達到20艘軍艦和1800名海軍官兵。艦隊的費用由歐盟所有成員國按各國GDP分攤。2009年12月8日,歐盟委員會再次通過決議,將這一行動的任務期限延長1年。在截止到2009年10月底的半年時間裏,歐盟艦隊實施了47次護航行動,保證了世界糧食計劃署等機構的近28萬噸人道主義援助物資的運送。歐盟還在亞特蘭特行動框架內成立了(非洲之角)海上安全中心,負責向航運界提供信息和指導。2008年12月建立的該中心網站可供登記船隻的詳細情況、更新船隻的方位並接收為降低海盜攻擊風險而提供的信息和指導。
2000年,美國海軍科爾號軍艦在也門亞丁港遭恐怖分子襲擊。為了應對這一地區的海上恐怖主義,美國與盟國一起於2002年建立了150艦隊。這是一支由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意大利、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巴基斯坦9國海軍戰艦組成的聯合特遣艦隊,總部設在巴林,由各國海軍將領輪換接掌指揮權,活動區域為霍爾木茲海峽以東、阿曼灣、非洲之角、索馬裏海盆、亞丁灣和紅海海域。該艦隊最初的任務不包括應對索馬裏海盜。自2008年年底起,出於形勢的需要,該艦隊開始在亞丁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等海域打擊索馬裏海盜。不過,一些參加150艦隊的國家當時還沒有正式授權其海軍參與打擊海盜的行動,這使得150艦隊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製。150艦隊於2009年1月22日結束了在這一海域打擊海盜活動的任務,把這一任務移交給新組建的151聯合特遣艦隊。
與150艦隊不同,第151聯合特遣艦隊是專門為應對索馬裏海盜成立。151艦隊的活動海域包括亞丁灣、阿曼灣、阿拉伯海、紅海和印度洋部分地區。與150艦隊相同,美國海軍仍是151艦隊的主力。
在這兩支聯合艦隊之外,美國海軍也單獨實施了應對索馬裏海盜的行動。2006年1月,美國海軍驅逐艦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SChurchill)號挫敗了一起索馬裏海盜對商船的襲擊。當時索馬裏海盜使用了AK47衝鋒槍和火箭筒。美國海軍抓獲了10名海盜,解救了16名印度籍的商船船員。這10名海盜隨後在蒙巴薩港移交給了肯尼亞政府,並被肯尼亞法院分別判處7年監禁。這不僅是美國海軍首次對索馬裏海盜采取行動,也是美國海軍史上一個半世紀以來首次對海盜采取行動。在這一行動後,五角大樓的美國海軍法律官員對相關的國際法和海洋政策做了一次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起草了美國應對海盜的政策建議。2007年夏,美國總統簽署了這份文件,使之正式成為美國政府的政策,以美國《國家海事安全戰略》附件形式成文。
各國海軍在索馬裏鄰近海域的行動所產生的一項具體成果就是設立了“國際建議交通走廊”這一機製。中國以及歐盟艦隊、北約艦隊和151艦隊等參與了該機製的實施。在這一機製下,過往商船可以選擇在適當的時間,按航速編組,由在這一“走廊”巡邏的各國海軍艦隊提供護航,通過高風險海域。如果出現需要救助的緊急情況,該機製可以安排距離事發地點最近的海軍船隻實施監測並做出快速反應。這一機製可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軍事資源,為最大數量的過往船隻提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