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沙遺址:兩台挖掘機解開的千年秘密
2001年2月8日,在成都市西郊蘇坡鄉金沙村,某房產開發集團正利用兩台挖掘機進行現場施工,卻不想挖出了沉睡了3000年之久的遺跡——金沙遺址,此次考古發現可謂“一醒驚天下”。
金沙遺址是世界上同時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遺址之一,是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也是四川省繼廣漢三星堆之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更是21世紀中國第一個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
金沙遺址的重大發現,將成都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曆史向前推進了700年左右。遺址中出土的文物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都相當令人振奮,其玉戈、玉瑗的出土更是表明,金沙文化與黃河流域文化和長江下遊的良渚文化存在某種深刻聯係。然而如此重要的金沙城,為何曆史上卻沒有相關文字記載?或許,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我們將找到答案。
敲醒沉睡的“金沙”
據相關史料記載,秦惠王後元十四年,秦國大夫與蜀郡守張若主持修築了成都城,這一年,被後人定為成都城的誕生之年。其商業街出土的大型船棺,成為開明蜀國在成都城區的重要標誌。
金沙遺址已經清理出來的1000多件珍貴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銅器、石器和象牙器,還有數量龐大的象牙和陶器等。其中金器類文物數量有30多件,具體有金麵具、金帶、圓形金飾、喇叭形金飾,除了金麵具造型與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麵具在風格造型基本一致外,其他的則為金沙所特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太陽神鳥金飾,此金飾於2005年8月16日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誌。不久,繡有太陽神鳥金飾圖案的蜀繡製品更是搭載神舟六號飛船隨同宇航員一起遨遊太空。出土的玉器文物與銅器文物各400多件,石器文物170多件,象牙器文物僅有柱狀形象牙器這一類,但數量也達40多件。同時,出土的象牙數量可觀,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還有大量陶器。
這些文物所處時代,絕大多數屬於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隻有少部分屬於春秋時期,這些文物每一件都價值連城。
據考古專家鑒定分析,這1000多件文物大部分都屬於具有特殊用途的禮器,應該是當時蜀地最高統治階層的陪葬品,這些陪葬品風格與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有差異,但也有相似性,存在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年代或遺存性質不同,相似性則表明金沙遺址與三星堆有著較為密切的淵源關係。
金沙遺址重大發現,再次改寫成都曆史和四川古代史。它揭示的是過去文獻完全沒有記載的珍貴資料,把成都建城史推進700年左右——由距今2300年推進至3000年以前。
蜀都的“太陽神鳥”
2001年2月25日上午10時許,經過長達十多天的考古挖掘,在成都近郊的金沙村,一件非常特別的金飾——“太陽神鳥”被挖掘出土。太陽神鳥的出土純屬巧合,出土過程也相當曲折。剛出土的時候,金飾被揉成一團,在考古工作者嚴謹認真地記錄之後,金飾被小心地複原展開,上麵刻劃的“太陽”和“鳥”的圖案清晰地呈現了出來。同時還出土了大量金器和玉器,這足以證明此金飾極有可能是古蜀國作為祭祀禮儀用的法器,是當時舉行盛大祭祀活動時遺存下來的寶物。
關於“太陽神鳥”,當地還盛行著這樣一個傳說:很久之前,古蜀國有一個叫金沙的神奇部落,那裏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物產豐富,百姓安居樂業,部落充滿祥和與安寧。可是有一天,太陽消失了,整個金沙瞬間陷入黑暗之中。人們趕緊請來部落裏的四大長老,希望他們能尋回太陽。第一天,四大長老來到了一片森林,月亮出現在了他們麵前,月亮給了他們一個盒子,並告訴他們:“太陽是被大巫師抓走的,要想找回太陽,就必須打贏大巫師,當你們碰到大巫師的時候,就拿出月亮寶盒,它會幫助你們打敗巫師的。”說完,月亮就不見了。第二天,四大長老翻到了一座高山上,這次他們又看見了星星,星星拿出布袋子送給他們,並讓他們在打開月亮寶盒之前打開它。說完,星星也不見了。到了第三天,他們來到了金沙河邊,發現大巫師和太陽就在那裏,他們立刻打開星星給的布袋,兩道強烈的金光瞬間射向大巫師的眼睛,大巫師被金光刺得睜不開眼。緊接著,四大長老打開月亮寶盒,隻見四條金繩立馬出現在了他們的手上。他們拿著金繩從東南西北四個不同的方向朝大巫師扔了過去,大巫師被金繩困住,任憑他怎麼掙紮也無法動彈。最後,大巫師被製服,太陽得救,四大長老為了保護好太陽不再讓其受傷害,幻化成四隻美麗的太陽神鳥,時時刻刻守護著太陽。太陽也發出十二道金光,照耀在神鳥身上。金沙人為了紀念四大長老,於是雕刻出了“太陽神鳥”金箔,並製作大量金器、玉器、銅器隨之一同埋入土裏,讓後代子孫銘記這段曆史。
“太陽神鳥”金箔飾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0.02厘米。形狀為圓形,采用鏤空方式表現,外層圖案為4隻飛鳥手足相連,圍繞著太陽旋轉飛翔,中心的太陽則向四周噴射出12道光,體現了古蜀國精湛的工藝技術水平。
金箔中有4和12這一數字組合有其寓意。處於外層的4隻逆向飛行的鳥代表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輪回轉變,內層的12道等距離分布的象牙狀弧形旋轉芒紋則代表一年12個月周而複始。同時,中間旋轉的火球,象征著太陽。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關於太陽的故事不少,大量的考古資料也證實中華民族自古就有對太陽崇拜的習俗。他們認為太陽運動需要借助於鳥的飛行,所以古人常常把太陽和鳥聯係在一起。比如出土於河姆渡遺址中的“雙鳥負日”骨雕和“雙鳥朝陽”牙雕;還有滿城漢墓出土的鳥銜太陽銅燈等。在出土的跟太陽崇拜有關的文物中,“四鳥繞日”金飾圖案當屬最上乘之作,其線條優美流暢、構圖精巧嚴謹,寓意深刻、韻味十足,是中國古代人民深刻的哲學宗教思想與高超智慧的結晶。
自古太陽代表陽性,月亮則代表陰性,古人講求陰陽相調。所以,考古專家們猜想,如此精美的太陽神鳥金飾應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個圖案的組成部分。如果這一猜想正確,那與太陽神鳥相對應的陰性飾品到底是什麼呢?
關於月亮的神話,最早在《山海經》、《楚辭》、《淮南子》中有相關文字記載。古人往往將月亮與某些生命體相聯係。例如《淮南子》中就有“月中有蟾蜍”,“托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大致因為蟾蜍屬於夜間活動的動物,而月亮也是晚上出現,於是古人就將二者聯係了起來。
在廣西就出土了這樣一個銅鼓,鼓麵中心刻有十二芒的太陽紋,外麵則是一圈翔鷺紋,在最外圍上是四隻立體的蟾蜍和兩個騎士。考古專家將其與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金箔相聯係,極有可能揭開“四鳥繞日”金飾是拚圖一部分的謎底——太陽神鳥金箔應處於拚圖組合的中央,在它的四周等距排列著四隻或者更多蛙形金箔。太陽神鳥象征著古蜀人對於太陽的崇拜,蟾蜍則象征他們對月亮的崇拜,從中不難發現古蜀人當時已經掌握了豐富的天文知識。
埋藏於巴蜀的千古疑雲
金沙遺址是迄今為止我國西南地區同時期規模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基址,祭祀遺跡眾多,出土文物數量龐大種類豐富。但曆史上關於金沙遺址這座城市卻沒有相關文字記載,跟這座宮城相關的記憶也被抹得一幹二淨。隨著遺址的挖掘以及對相關文物的鑒定,埋藏於巴蜀的千古疑雲是否能夠解開?
1.古蜀人與良渚文明有何淵源?
金沙遺址共挖掘出1400多件玉器,其中玉琮有24個。玉琮在原始宗教活動中一直被當做法器,其形狀外方內圓,代表溝通天地、人和神的器物,象征古人天圓地方的樸素宇宙觀。在這24件玉琮中,有一個“玉琮王”,重達3918克,高約22厘米,翡翠色,雕刻精細,其表麵的微刻花紋和人形圖案,實屬一絕。據考古學家證實,這件玉琮應是良渚文明的產物。良渚文明距今大約4800年,發源於浙江餘杭,玉器是其文明的精髓所在,良渚文明的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的最高峰。隨著良渚文明的衰落,其玉器四處流散,這件價值連城的玉琮王,大概也是在流散過程中輾轉流落到了古蜀金沙。金沙人將其作為重要祭祀場合所用法器,這或許是受了良渚人的影響。難道早在千年以前良渚人與金沙人就存在著某種淵源?又或者古蜀人就是良渚文明的一支?
2.成都平原曾有象群?
金沙遺址出土的象牙重量達到近一噸,經過鑒定,屬於亞洲象。在生物學上,現代象僅分為亞洲象和非洲象。亞洲象隻有雄象才有象牙,每頭兩根,非洲象則雌雄都有。依此來看,金沙遺址中出土的這1000多根象牙應該取自500多頭亞洲雄象。現代亞洲象主要集中分布在南亞與東南亞一帶,如印度和孟加拉國。排除如此數量龐大的象牙是從外地運輸回蜀國的假設,其存在的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溫暖濕潤的成都平原上曾有大象生長繁衍?
人們常常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來感慨世事變遷,而金沙古城對於成都,則可謂“三千年東,三千年西”。如此燦爛的金沙文明,為何竟無任何相關文字記載?相信隨著考古挖掘的不斷深入,有些謎團可能就隨之解開了。
(2)馬陵山十字坡:傳說中的“十八池金子”
馬陵山,也被古人稱作陵山、馬嶺山,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人文景觀,地跨臨沭、郯城、江蘇新沂三縣。整個山體連綿起伏長達數百裏。北起臨沭縣曹莊,經郯城縣、東海縣、新沂市,南至宿遷境內的駱馬湖邊。馬陵山屬於低山丘陵,地勢北高南低,最高山峰海拔184.2米,其中主要隆突的山體位於郯城境內,而主峰則處於新沂市境內。
馬陵山由峰山、鬥山、虎山、奶奶山和黃花菜嶺五座山共同組成,當地人也形象地稱其為“五姊妹山”,其主峰為峰山五華頂。曆史上這裏曾發生過齊魏馬陵之戰,水滸中的著名人物孫二娘便在此坐山招夫開黑店。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道:“遊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如斯而已。”也就是說名山勝跡最好是具有開闊和幽深這兩個特點。而馬陵山正是符合“遊之適”的極佳旅遊勝地。
民國時期,馬陵山還有山東土匪藏寶的傳說故事。那麼,馬陵山此地是否如同傳說那般埋藏有“十八池金子”呢?
十八池金子
《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母夜叉孟州盜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裏麵提到的孫二娘,在現實生活中確有其人。相傳,現實版的孫二娘娘家在孫塘村,孫塘村的人對於孫二娘這個人物可謂無人不知,大人小孩都會唱“大樹十字坡,客人誰敢那裏過?肥的切做饅頭餡料,瘦的丟了去填河”。孫二娘曾在此生活過的痕跡至今仍被村民們拿來津津樂道:那樹下的涼亭,曾是孫二娘賣茶的處所;那清澈的泉水眼,曾是孫二娘取水做飯的地方。孫二娘潑辣直爽的性格以及處事作風也被當地百姓所熟知。正如《水滸傳》中所描寫到的:“係一條鮮紅生絹裙,擦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麵一色金鈕。”
北宋年間,孫二娘在馬陵山開客棧,客棧因其包子味道鮮美而遠近聞名。孫二娘的丈夫叫張青,江湖號稱“菜園子”。一日為躲避官府緝拿,闖進十字坡客棧。不想,被孫二娘父女合力擊敗。但孫老東家見張青為人誠實可靠,便有意招他做自家的上門女婿。後來,孫二娘與張青結合,在村東北的十字坡做起了生意——開黑店。他們利用蒙汗藥麻醉客人,殺人越貨,以此謀生。夫妻二人後巧遇武鬆,隨之上梁山,臨走前準備將之前做生意所積攢的大量金銀珠寶埋藏起來。為此二人將寶藏分成18份,然後雇用農夫連夜埋在村裏雙山峰下的指定地點。而這些被派去埋寶的人,為避免走漏風聲,埋完後就遭到滅口。
孫二娘後來上了梁山,後隨宋江征討方臘時,不幸陣亡。
孫二娘與張青最終客死他鄉,然而,十八池金子具體所埋的位置隨著當年知曉之人的喪命而難以得知,但關於“雙山一對直,一溜十八池”的說法卻日益流行。
受藏寶傳說的影響,許多年來,馬陵山一直難以清靜。
土匪藏寶的傳說
對於孫二娘是否真的在馬陵山開店?神秘的馬陵山是否真的埋藏有十八池的金子?在1168年的郯城大地震中,與孫塘村相關的曆史資料不幸丟失了,這一個個疑問現在已經無法考證。然而,關於馬陵山的寶藏一說不止跟孫二娘有關,還與民國時期發生的匪亂相關。
在山東的郯城就流傳著這樣一種關於土匪藏寶的傳說:郯城劫匪的寶藏藏在9個大缸子、10個壇子裏麵。有人說就藏在城裏,有人說藏在山裏。
自民國以來,山東地區土匪活動猖獗,匪患嚴重,擾亂社會秩序,威脅地方治安。當時的北洋軍閥地方派針對匪亂展開了一係列的打擊活動。曆任督府官員都把剿匪作為任上的一件大事來做,隻是剿匪結果總是不盡如人意。
1918年6月,張樹元任山東督軍,時間前後長達近一年半。在此期間,山東匪亂異常猖獗,濟南、濟寧、東臨都是土匪長期出沒活動的場所。張樹元采用了多種剿匪方法,其中最突出的剿匪措施就是清鄉:調查戶口,按戶搜查,清查槍械等。同時,他還籌措省際聯防,維護河務路政,以此防止土匪竄逃。另外還不惜拿出重金懸賞捉拿匪首。
那時,顧德林算是山東當地赫赫有名的土匪,其勢力極其猖獗。1918年夏,其手下人數就已經達到了2000多人。其間,李德厚到山東招撫土匪,顧德林受到招撫以後,李德厚將其麾下土匪編成了三個營,並稱“振武新軍”。後來因為索要軍餉不遂,於是顧德林密謀叛亂,夜占晏城車站,張樹元聞訊立馬奔赴晏城,進行鎮壓。顧德林所率隊伍死傷甚多,最後官兵共擊斃土匪200多人,捕獲20多人,繳獲槍炮幾十支,顧德林逃跑。顧德林所率領的這支匪隊被剿滅了,但是匪隊之前四處搜刮來的巨額財富還有那些贖金卻不明去向。
那個時候土匪常在臨沂西南鄉和郯城的西北鄉一帶活動,也就是今天的蒼山平原地區。這一帶政府統治力量薄弱,關於顧德林匪隊埋藏遺留下來的寶藏一事,當地古錢幣研究者張錦貴對此倒是深信不疑。張老先生的父親曾這樣描述過:“有天晚上吃過晚飯,我到村邊玩耍,不想到了村西的那片楊樹林旁邊。當時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四周一片寂靜。就在這個時候,我聽見巨大的馬蹄聲。當時的山東匪患十分猖獗,想到曾聽人說那些被官兵打潰的土匪逃到了我們這片,我不免害怕了起來。我正準備趕緊往家裏趕,卻不想剛剛過來的匪隊衝進了楊樹林,我被嚇得躲到樹後麵不敢出來。隻見他們在土裏迅速挖了幾個深坑,然後把一些缸子給埋了進去,隨後用土填埋封好,還在上麵鋪些雜草作為掩飾。匪隊在完成這一係列的動作之後迅速離開,徑直朝馬陵山的方向跑了。我當時還小,心裏並沒有財寶的概念,匪隊離開後,我也趕緊跑回了家。”
張錦貴父親所描述的親身經曆,不由得讓人聯想起顧德林的那支匪隊。是否因當時官兵追剿厲害,匪隊身上的巨額財富又無處放置,於是就選擇埋在了村邊的楊樹林?後來郯城地區進駐官兵加強防守,殘存的匪隊也被剿滅,於是,這批寶藏就一直深埋此地,無人提及。
福兮禍所伏
受寶藏傳說的影響,孫塘村一直不得清靜,眾多尋寶者慕名前來,最後卻是一無所獲。清末民初,當地有一個叫謝鬆年的人,村裏都叫他謝二胖。謝二胖是個孤兒,少年時父母就已經雙亡,村裏人看他可憐,時不時對他進行一些接濟。但總的來說,日子過得還是相當清苦。
謝二胖以放豬為生。這天,他來到十字坡下麵的北溝底放豬,放著放著,一不小心就睡著了。這在平常可是不會發生的事情,但那天二胖實在是太累了,一不小心,就睡了過去。一覺醒來,發現天都黑了。他懶懶地伸了下腰,打了個哈欠,猛地一個激靈,吼道:“豬呢?我的豬跑哪去了?該死的,我怎麼睡著了啊!”於是他馬上起身,眼含淚珠,朝四周望了望,發現豬就在不遠處,圍成一團,不知道在拱什麼。他仔細數了數,鬆了一口氣:“還好,一隻不少。”
接著,他掏出了一支鞭子,準備趕它們回家,但奇怪的是,這群豬怎麼趕都趕不走,甚至用鞭子狠狠地朝它們身上抽了幾鞭子還是不肯走。於是,他往前看了看,發現這群豬同時在拱一個坑,二胖心想:“這下麵肯定有什麼東西吧,不然這些豬怎麼會如此齊心。”他握緊手中的鞭子,狠狠地朝豬身上抽了過去,這下,豬終於怕疼了,馬上閃開。二胖趕緊往前看了看,發現剛剛豬在拱的那個坑裏麵放著一個箱子,看這樣子,估計有些年頭了。用手一敲,還很結實,隻是上麵的鎖已經鏽跡斑斑。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他隨手舉起塊大石頭砸了下去。這一砸可不得了,砸出了一箱子的金子。謝二胖頭一次見到這麼多金子,他先狠狠地掐了自己一下,“痛!看來我不是在做夢。”然後,又拿起了一塊金元寶,一口咬了下去,“很硬,很沉,看來這也是真的。”當驗證完這一切都是真實的之後,他驚得倒在了地上,半天不能動彈。
就這樣,二胖發了財,莫名其妙多出來的金子算老天爺對他的賞賜吧!村裏人再不叫他二胖,而是尊稱其名:謝鬆年。謝鬆年發財後並沒有忘記那些曾接濟過他的村民們,拿出一點錢財以報前恩。但村中的大多數人對謝鬆年的暴發一事存有妒忌。
發了財的謝鬆年,娶了城裏的大戶人家的**做媳婦兒,不僅如此,還續了四房姨太太,日子過得還算愜意。可是,好景不長,姨太太們互相爭風吃醋,正室上吊自殺,正室的娘家一直覺得是謝鬆年逼死了他們的女兒,而且這些年對謝鬆年續姨太一事耿耿於懷,一直想找機會修理他,家裏雞犬不寧,外麵也不太平。縣長自從聽說謝鬆年是靠挖金意外發財的,對此覬覦良久。種種內憂外患,謝鬆年沒過幾年好日子,家裏連出人命官司,最後因莫須有的罪名在南京被國民政府判處死刑,還未等到槍決就自己服毒死於獄中。
謝鬆年死後,家人將其埋於當年挖到金子的地方。1967年,他的墓穴遭人破壞,當年負責挖掘墳墓的孫塘村的一位老人回憶說:“屍體被挖出來的時候,沒有一絲腐爛,摸起來還很軟,就跟剛死的一樣,隻是皮膚發紫,可以判斷應該是中毒死的。”謝鬆年因一池金子發了財,最後也因那一池金子喪了命。真可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馬陵山上是否還存有剩下的17池金子,這一吊足所有尋寶者胃口的一個謎團,至今仍讓生活在孫塘村的村民被夜裏前來尋寶探訪者的挖掘聲所驚醒。那些在十字坡上留下的大大小小的被尋寶者挖掘所留下來的穴坑,預示著故事還在繼續……
(3)撫仙湖寶藏:水下古城的神秘寶貝
2000年11月13日,雲南的《春城晚報》上刊登了一則新聞,標題為《撫仙湖裏有古城》,報道一出,引起社會普遍關注。“澄江”、“撫仙湖”等在之前不為人知的地名,逐漸被世人所熟悉。
湖底真有一個水下古城嗎?如果真有古城的話,那它究竟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呢?而它又是怎樣沉到湖底裏去的?
撫仙湖的探測發現
1992年,科學家在雲南澄江撫仙湖邊發現了大量的水下人工建築的遺跡。2001年夏天,雲南省玉溪市政府開始對撫仙湖進行第一次科考。經過此次科考,“撫仙湖底存在著一座水下古跡”的說法被逐步證實。為了進一步揭開撫仙湖神秘的麵紗,中國水下考古隊大規模地正式進駐撫仙湖,一場氣勢恢宏的水下考古活動就此展開……直到2005年12月,撫仙湖“水下古城”全貌展露無遺。這座在此靜靜地沉睡了上千年的“水下古城”比著名的龐貝古城還大近一倍,而如此大型的水下古城的發現,在中國尚屬首例。
考古隊重點探測的位置在湖的東北部區域,也是水下古城遺址所在地。考古中,除了動用專業水下考古人員之外,還動用了專門做水下探測任務的“藍鯨”號潛水器,負責探測水位較深的區域。“藍鯨”號有過多次執行深海目標探測與定位任務的經驗,並配備有全球衛星定位係統以及最先進的聲呐掃描儀,可供四人乘坐。這次,潛水器進入遺址所在的水域,在湖底發現了大量散落著的形狀整齊的石塊、一堵南北走向的石牆、一條由石板鋪成的類似於街道的建築物、一座氣勢恢宏的高台式建築。據初步考證,這座古城大致存在於2000年前,極有可能是曆史上記載的古滇國的國都,而這次考古探索發現對於揭開古滇國的興衰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2006年6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長柱連同雲南大學考古學教授李昆聲等專家聚集到撫仙湖畔,對之前一個個的重大發現再次進行嚴密考證,並初步推斷,在沉於湖底的古建築群中,存在於F區的一座古建築確為宗教祭祀用的神壇之類的建築。
古城中的古建築群由8座建築組成,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高20多米(差不多十層樓高),形狀類似美洲瑪雅人金字塔的建築。另外,還有一個類似古羅馬“鬥獸場”的巨大建築,此建築底座寬63米、高21米。在這些建築群中間,還有一條長長的石板路,約長300米,寬5~7米,石板的形狀不一,上麵雕刻著的幾何圖案精美絕倫。
撫仙湖的重重謎團
對於撫仙湖的形成,這裏有一個故事:最早之前撫仙湖所在的縣不叫澄江縣,而叫河陽縣。河陽縣的縣城在南邊,那個時候也沒有撫仙湖。當時縣府衙門的門口,有一對大石獅子。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瘋道士,這道士滿街地瘋跑,邊跑邊吼:“獅子眼睛紅,說說水晶宮!”但是沒有人理會他,以為他隻是個瘋子。誰想,不多久,石獅子的眼睛真的紅了,整個河陽縣城開始向下沉,水開始往上湧,越湧越多,最後淹沒掉了整個河陽,原來的縣城永遠地消失了。
故事畢竟是故事,雖有人為編造的成分在裏麵,但撫仙湖的確處處透著神秘色彩。據司馬遷《史記》等史書記載,戰國時楚國想擴大勢力範圍,於是派手下大將莊蹻率領大軍來到滇池(現在的雲南地區),征服當地少數民族。正欲返回,不想碰上秦國入侵楚國,切斷了回路,最後莊蹻幹脆在滇池稱王,史稱“莊蹻王滇”。到了漢武帝時期,中央王朝將滇國設為“益州郡”,滇王成了名義上的統治者,古滇文明逐步被漢化。加上缺乏文字記載,關於古滇國的一切,最後成了一個曆史之謎。同時,在有關的史料記載中,曾描述西漢王朝在撫仙湖一帶設有俞元城,但俞元城到隋唐以後再沒有相關文字記載。在第一次考古發現的時候,專家根據當時挖掘出的有關線索推測這座古城可能就是古滇國國都或者是俞元城。可在第二次的水下探秘之後,發現原來的推測似有不妥:首先,該建築群經過聲呐探測掃描,麵積大約2.4平方千米,如此大的城市規模非一般的都城、郡縣可以達到的。其次,不管是古滇國國都還是俞元城,它們的建築結構都是土木結構的,但水下古建築群卻是以石頭為主的建築構造。然後,據澄江、江川等地的各類墓葬群裏麵出土的青銅器判斷,古滇國青銅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兵器,上麵通常都雕有奇特的動物造型,如變形的青蛙、齜牙的蛇頭、猴頭人身等,麵目表情刻畫得逼真清晰,異常傳神。可此次考古發現的圖案,如三道人工的劃痕、“0”“1”符號、七個排列規律的石孔、象征太陽的簡單圖案、“人麵”圖案等,都是簡單的勾勒。它們之間所表現出來的文化特征不同,顯然後者更為原始古老。
撫仙湖一直給世人留有神秘的印象,關於它的七大千古之謎也被湖邊人祖祖輩輩給留了下來:
謎團一:撫仙湖下存有天然人體庫?據曾經潛入湖底的潛水員透露,撫仙湖湖底屍體數量龐大,水下屍體均呈現傾斜狀,男屍前傾,女屍則向後仰,並且隨著水流自然運動,如同活人一般。
謎團二:湖中存有大魚?撫仙湖裏麵的大魚,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大魚,有人說:有一次乘船過撫仙湖,到尖山時,狂風大浪,不遠處看見一個像船一樣的東西,仔細一瞧,卻是一條大魚的背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