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城寶藏:斷壁殘垣隱珠寶(2 / 3)

謎團三:水底建築?當地盛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古代的時候,撫仙湖的所在地是一個很大的壩子,在壩子的裏麵,有一個繁華的城池,後來一場大水將這個壩子全部淹沒,從前熱鬧非凡的城池從此沉入水底。

謎團四:航空禁飛區?抗戰時期,一架國民黨的飛機,當時本來已經準備降落在呈貢機場,不想偏離航向,鬼使神差地撞到撫仙湖畔的老虎山上,最後造成機毀人亡。20世紀80年代,我軍一架軍用飛機在飛到撫仙湖上空的時候,因儀表失靈,最終導致飛機失控,墜入湖中……類似機毀事件發生多次。後來,撫仙湖被列為“航空禁飛區”。

謎團五:驚現光環?1991年10月24日,這天正好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日,村民張玉祥等人乘船到湖中捕魚,卻驚奇地發現湖的中央部位冒出了一個發光的圓盤,相當耀眼奪目。

謎團六:孤山鮫宮?據民間傳言,孤山下麵有龍宮,還有許多的洞,撫仙湖的魚常常跑去遊玩,可是洞口太小它們身子又大,每次進去就出不來了,最後永遠地待在裏麵。

謎團七:界魚石?在撫仙湖與星雲湖中間的隔河上,有一塊“界魚石”,從撫仙湖遊來的抗浪魚與從星雲湖遊來的大頭魚,每次遊到此處又各自回遊,形成“兩湖相交,魚不往來”的奇觀。

這些傳說本身帶有一定程度的神秘色彩,再加上在傳述過程中人為的加工篡改,真實性更加令人懷疑。但有些傳說卻逐步取得證實,比如關於水底建築這一謎團。

尋寶李家山

昔日熱鬧非凡的古城沉入水底,所有值錢的東西也一並沉了下去,撫仙湖究竟埋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寶藏呢?

在撫仙湖的西麵有一個小山丘,山丘看似平凡無奇但名聲響亮,它就是李家山。李家山地處江川縣城北約15千米處,東南走向,海拔1778米,從山腳到山頂落差有60米的樣子,屬於星雲湖畔多依山的支脈。據當地老人說,這裏以前是一個古戰場,諸葛亮曾帶兵在此征戰。

由於受到水底科考條件的限製,對撫仙湖湖底的寶藏探險還一時難以實現。1965年9月,各地紛紛響應“農業學大寨”的號召,當地人也開始在李家山上挖大寨田,挖出大批青銅器,但村民們隻是將其丟在簸箕籮筐內拿回家當廢銅爛鐵賣給供銷社,幫補家用。1972年,文物發掘工作正式展開,發掘出戰國至漢的古墓27座,文物1300多件。1973年,在雲南省博物館舉辦的“雲南省青銅文物展覽”中,李家山出土的文物竟占了一半。其中,最珍貴的一件文物是“牛虎銅案”,長76厘米,高48厘米,重30千克。在古滇國時期,它是貴族在宴客或祭祀等活動中用來切肉盛肉的華麗工具。“牛虎銅案”以牛的四腳作為案足,牛背呈橢圓形盤狀,一隻猛虎撲在虎尾虎視眈眈地注視著圓盤。在大牛的腹部下麵還站著一條小牛,悠然自得、神態自若。整個銅案呈現出極高的藝術觀賞性。

1991年12月19日,雲南省考古所張新寧連同省考古所和江川有關單位組成的聯合發掘隊,在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的情況下,對李家山進行了第二次發掘。此次挖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還包括不少金器,引來無數人的圍觀,一時之間,李家山被擠得水泄不通。李家山此次出土的銅鼓還有那些高規格的青銅器,不管從質量還是數量上都令人歎為觀止。張新寧對外宣稱:李家山應該是古滇國的一個王族墓地。並且據研究表明,李家山古滇國墓地的時代是從戰國後期一直延續到東漢初期,並且在戰國後期就已經進入青銅文化的繁盛時期。這說明,古滇國的統治者發跡於李家山一帶,隻是後來才將古國中心轉移到了石寨山地區。西漢王朝意圖殲滅古滇國時,滇王又退回李家山,直到中央推行郡縣製,古滇政權名存實亡。

如今,每當雷電交加之時,撫仙湖一帶的李家山便屢發雷擊事件。專家分析,這說明李家山可能還埋藏著大量金屬物質,因為金屬物質極易將雷電從空中引下來。難道在撫仙湖還有大量的寶藏尚待人們發掘?

(4)新疆和田:牽出神秘的玉石寶藏

和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最南端。南枕昆侖山和喀喇昆侖山,北麵深入塔克拉瑪幹沙漠的腹地。在和田東北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深處,有一處廢棄於唐代的佛址——丹丹烏裏克遺址。自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對此進行考察之後,此遺址忽然神秘失蹤。

塔克拉瑪幹在維吾爾語的意思是“走得進,走不出”,後又有人解釋為“過去的家園”和“埋藏珍寶的地方”。那麼,在這片浩瀚無邊的沙漠上,究竟有多少人進去過?我們現在所看見的沙漠,裏麵是否埋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以及尚未挖掘的寶藏?

丹丹烏裏克遺址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中國第一大沙漠,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公元399年,法顯從中原遠赴西部求法,在穿越沙漠時曾有過這樣的描述:“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

來自瑞典的斯文·赫定曾率探險隊進入沙漠,更稱其為“死亡之海”。但當地人卻滿不以為然,他們堅信,在浩瀚沙海中,一定存有先人留下來的寶藏。

1886年,斯文·赫定發現了位於沙漠深處的遺址——丹丹烏裏克。丹丹烏裏克在維吾爾語裏麵被翻譯為“象牙房”,象征著高貴與奢華,它位於玉龍喀什河和克裏雅河尾間之間。丹丹烏裏克是唐代佛寺遺址,南北長2千米,東西寬1千米,是一座頗具規模的佛教城。

公元1900年,來自英國的考古學家斯坦因根據斯文·赫定所提供的資料,來到新疆尋找丹丹烏裏克遺址並進行了挖掘工作。這次他發現了大量浮雕人像,畫在牆壁上的巨幅佛像和菩薩像,還有大量用漢文和婆羅米文記錄的文書。更令人感到驚喜的是他發現了幾幅價值連城的唐代木板畫和壁畫,這幾幅就是後來轟動世界美術界的《鼠神圖》、《傳絲公主》、《波斯菩薩》和《龍女圖》。其中,除了《波斯菩薩》之外的另外三幅圖所描繪的內容與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完全符合。其繪畫風格,基本屬於在印度流行的希臘美術風格。這一令人驚喜的發現讓斯文·赫定不由得發出了“荒漠的冬天如今充滿了生命力”的感歎。

不過,這些大量的珍貴文物最後卻被斯·坦因運回英國。在這以後,丹丹烏裏克遺址突然神秘消失,近100多年的時間再沒人踏足此地。

直到20世紀末,新疆的考古工作者才在策勒縣北部約90千米處的沙漠中找到隱匿了近百年的丹丹烏裏克遺址。這次科學考察,考古工作者對丹丹烏裏克遺址做了全麵且深入的研究。

在發現的不到20處的建築群中,有將近一半的建築跟佛教有關或者就是佛教寺廟。其中還有一間護國寺,它屬於漢僧寺院。從寺廟裏的裝飾物來看,應該與大乘佛教相關,那些雕刻物和壁畫上所繪的人物,其造形主要是佛、菩薩、乾達婆、供養人等,此外還有其他跟佛教有關的故事畫。

建築群內的建築多以木框架構造,強勁的沙漠風與流動沙丘是遺址所麵臨的主要威脅。

在這次科考中,出土文物除了石、陶、銅、鐵、玻璃、錢幣之外,還有大量的版畫以及各類文書。文書涉及漢、梵、婆娑米等不同的語種,內容形式包括官方文牒、普通信函、契約還有佛教典籍,十分廣泛。而且,從這些文書當中,我們還得到了重要的訊息:遺址本名叫例謝或例謝鎮,曾經有一個叫楊晉卿的將軍在此做執政官,其上級部門是“六城”,長官是質邏刺史阿摩支尉遲,此遺址大約在公元8世紀末期遭廢棄。這些資料都是在唐代史籍當中未曾記錄過的。

至於遺址廢棄的原因,我們至今未找到直接的考古資料來解決這一疑惑。

而在沙漠當中搭建的建築,倒是引起了眾多考古專家們的注意。這些建築到底是何人搭建的呢?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的南邊,有許多綠洲,人們在上麵建起了一座座城市,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這些建築連接著古絲綢之路的南道,而位於其中的古於闐,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和田,更是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玉龍喀什河裏的和田玉

於闐是中國唐代安西四鎮之一,古代的西域王國。在藏語裏麵,於闐的意思是“產玉的地方”。中國自古就是愛玉之國,崇玉之邦,和田玉更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曆來以玉為載體的玉文化,也是備受推崇。

在我國,和田玉主要分布在塔裏木盆地以南的昆侖山,呈帶狀分布。其名氣不僅在國內,甚至於在世界範圍內都聞名遐邇。

和田玉因其玉質、色澤如同羊脂一般皎潔溫潤,所以又被叫做羊脂玉。而區分和田玉品質的關鍵除了色澤與質地這類因素以外,還包括形狀和存在形態,根據形狀與存在形態的不同,一般可以分為“山料”、“籽玉”還有“作品玉”這三類。其中,和田羊脂籽玉又是其中的上上品,它由原生態的玉礦石,通過自然界神奇的力量,經過長時間的磨礪而成。一塊上好的和田羊脂籽玉在和田玉交易市場上價格不菲,一塊20千克左右的羊脂籽玉,標價就能上千萬。因此,每年都有數十萬的遊客被吸引過來,沿著玉龍喀什河河**及河岸進行采玉尋寶。

為何人們會到玉龍喀什河附近一帶采玉呢?

原來玉龍喀什河是和田河上遊的一個分支,發源於昆侖山山脈的墓士塔格山,它與發源於喀喇昆侖山的喀拉喀什河共同彙集成了和田河。其實,這兩條河裏麵都有玉,但是喀拉喀什河裏的玉呈墨綠色,所以通常人們習慣把這條河叫作墨玉河。而潔白溫潤的和田羊脂籽玉,它隻存在於玉龍喀什河,於是,人們把這條河叫作白玉河。但是,要在白玉河中找到羊脂籽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後來,人們又開始到白玉河的源頭去尋找籽玉。

玉龍喀什河的源頭就是昆侖山上的墓士塔格山,在維吾爾語當中,它意為冰山。先秦文獻上曾對昆侖山采玉尋寶藏一事有過記載,當年大批中原人遠赴此地,由於路途遙遠,100個人趕赴昆侖山,能有10個人到達目的地就不容易,而這10個人裏麵最後能采到玉的人就更少了。采玉過程越是艱難就越足以證明羊脂籽玉的珍貴。如此價值連城的寶玉,在和田所挖掘出的任何一次遺址中都不曾發現,但在和田以外的中原卻屢次出現,這一謎團至今未能解開。

(5)瞿塘峽夔門黃金洞:公孫述藏寶之謎

夔門,又稱瞿塘關,位於瞿塘峽入口,是長江三峽的西大門,山岩上鐫刻著“夔門天下雄”五個大字。陳毅曾為它作了一首詩,來形容它的氣勢磅礴:“三峽束長江,欲令江流改。誰知破夔門,東流成大海。”

在夔門的懸崖峭壁上,有一個神秘的洞口,人們稱它為“黃金洞”。黃金洞之所以得名,傳說是因為洞內埋藏著很多金銀財寶。洞口離懸崖頂有70多米,離穀底有200多米,可望卻難以到達。黃金洞的下麵,有一串“Z”形的石孔,孔深約0.3米,長寬約0.2米,從地麵一直延伸到洞側。有傳言說這是藏寶者留下的遺跡,也有傳言說是盜寶者開掘的天梯。真相如何卻隻能等待人們的探索。

黃金洞內真的有金銀珠寶嗎?如果有,又是誰藏的財寶呢?他們為什麼會將財寶藏在這裏呢?時光如流水,帶走了曆史的真相,卻帶來了人們的疑問。

白帝城、公孫述和黃金洞

黃金洞寶藏傳說是公孫述所藏。公孫述是誰呢?可能有的人對他並不了解,可是,說到白帝城卻廣為人知,公孫述就是白帝城的建造者。

白帝城坐落在長江邊上,背靠高山,長江環繞,氣勢十分雄偉,是三峽旅遊線上盛名卓著的旅遊景點。白帝廟裏各個朝代的詩文、碑刻不少,展出的文物和工藝品也有千餘件,黃金洞就坐落在這座富有文化氣息的白帝城旁,因而傳說黃金洞裏的財寶和白帝城的命名人公孫述有著很大的關連。

公孫述,字子陽,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縣)人。公孫仁、公孫述父子原本是漢臣,漢哀帝即位後,公孫仁任河南都尉,而公孫述則就任天水郡清水縣縣令。公孫仁見兒子公孫述年紀還小,經驗不足,便叫門下的一個老人跟著他一同上任。沒想到過了一個月左右,老人獨自回來了,說公孫述不願意聽他的說教,做事都按自己的想法來,可是卻也將清水縣治理得井井有條。天水郡郡長愛惜公孫述的才華,就破格提拔他兼管其他五個縣。這五個縣在公孫述的治理下,政通人和,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百姓安居樂業,對公孫述交口稱讚,公孫述由此名聲大噪。

王莽篡漢,建立新王朝,一批官職卑微的漢朝官吏紛紛變更門庭,公孫述也在此時搖身一變,成為擁護新王朝的官吏。王莽將蜀郡改名為導江,公孫述升任郡守,縣治設在臨邛。此時公孫述的才能仍很出名,據《華陽國誌》記載,即使他日後離開了臨邛縣,蜀地的老百姓也還追思他的政績,仍將臨邛城稱為公孫述城。

不過,公孫述等叛漢的官吏官癮還沒有享夠,王莽因為政治措施不得人心,新王朝在全國上下的討伐聲中迅速分崩離析,新王朝的官吏也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公元23年,劉玄自稱更始帝,宣稱恢複漢朝,聽到這一消息,各郡、縣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誅殺王莽朝官吏,響應劉玄。

導江(蜀郡)位於我國西南,在劉玄剛稱帝時還沒有動亂。但在劉玄宣布恢複漢朝後,蜀郡的英雄豪傑不再平靜,而紛紛起兵響應劉玄的號召。看到此情形,劉玄便拜南陽人宗成為“虎牙將軍”,派他領兵入蜀郡,準備接手蜀郡事務。公孫述是一個聰明人,他聽到消息後,立即派人迎接宗成入駐成都,以博取劉玄的好感。可是他沒想到的是,劉玄本是綠林起家,作為他的將軍和士兵,宗成同樣也改不了綠林習氣。宗成的部隊到達成都後,擄掠燒殺,無惡不作,而且宗成也根本不把公孫述放在眼裏,對公孫述頤指氣使。公孫述出力不討好,又害怕宗成會對自己不利,就決定先下手為強,除掉宗成。於是他派人謊稱漢朝有使者從東方來,授予他輔漢將軍、蜀郡太守、益州牧大印。就這樣,公孫述搖身一變,又成為了漢臣。

有了名義上的官位之後,公孫述就派兵把宗成那些綠林強盜都剿滅了,並吞並了他們的部隊。情況發展到這一步,公孫述幹脆和劉玄的漢王朝翻臉,自己做了蜀王,定成都為都城。因為公孫述此時的政策,意在保境安民,所以一時間他很受當地百姓的擁戴。

公元25年元月,劉秀稱帝。公孫述想效仿劉秀,也自稱帝王,可是又擔心自己不是漢室正統,不能令天下人信服,因此他時常問部下:“當皇帝的人都是有定數的,那麼我能憑借什麼當皇帝呢?”

公孫述的部將也都很善於察言觀色,他們聽了公孫述的問話後,馬上就知道公孫述的心意,於是紛紛勸說:“主公,本就是有能力的人主天下,何況天命無常,隻要百姓擁戴,當皇帝不是難事。”

公孫述聽了部下的話很高興,當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夢,他夢見有人在他耳邊念叨:“公孫十二為期。”他醒來後對夫人講了夢中的事,並且對夢中人的話百思不得其解,他不明白,那人的意思是說他的王朝可以延續12代,還是隻能延續12年?如果隻能延續12年,雖然他可以稱帝,可是做帝王的時候太短了,那麼這個險值不值得冒呢?而公孫夫人的看法卻不同,想到自己的丈夫可以做帝王,她的膽氣壯了起來,她鼓勵丈夫說:“古人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何況最差的情況,你至少還可以做十二年皇帝呢!”

促使公孫述自立稱帝,傳說中還有一件事。傳說當年公孫述兵臨赤甲時,看到一口古井向外噴著白氣,就像一條巨龍在翻騰,夜裏又有光在他手掌映出“公孫帝”三個字。因為公孫述崇尚白色,便以為這些都是吉兆,是預言自己將成為真龍天子,再加上夢境的寓意,公孫述於是認為自己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公元25年四月,公孫述建起了一座城池,自稱白帝,定都成都,國號“成家”,年號“龍興”,那座城池就是白帝城。稱帝以後,公孫述分別封他的兩個兒子為王,並且大興土木,建造宗廟、宮殿。他在出入宮殿時,一定要陳列騎士儀仗,以昭顯他的帝王氣派。另外,他在南鄭修建行宮,在漢中積蓄糧食,養著數十萬兵甲,還在成都修造了一座十層的赤樓,赤樓的欄杆都用絲帛來裝飾,非常侈靡。而要支持這些侈靡享受,公孫述隻能在巴蜀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建武十年,劉秀在基本掃盡其他軍閥,掌控中原後,便在洛陽為大將吳漢、岑彭、來歙壯行,命他們率領大軍水陸並進,殺向成都。經過十幾年的盤剝壓榨,公孫述已大失民心,劉秀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就兵臨成都城下。

建武十二年,公孫述在宮中占卜,卦上說“虜死城下”,公孫述看了後很興奮,又有了最後一絲希望,他決定親自領兵出城,結果兵敗,他自己也被刺傷了,當晚就死在了成都城中。第二日,延岑開城投降,“成家”政權滅亡。

巴蜀自古被稱為天府之國,那裏地饒物豐,公孫述在巴蜀盤踞十幾年,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一國之君”,可想而知,他的財產數量肯定不少。自從公孫述戰死以後,巴蜀民間一直有著傳言,說公孫述兵敗前,為了保存實力,曾秘密將他十幾年積蓄的金銀財寶藏在夔門的一個洞穴裏,以備來日東山再起,這個洞穴就是今天傳說的“黃金洞”。

失望而歸的專業探險隊

20世紀60年代,四川大學教授童恩正先生根據相關傳說寫了《神秘的黃金洞》這篇長篇小說;80年代,三峽風情研究專家趙貴林先生的劇本《喋血夔門》,風靡一時。兩作品拍成的電影、電視,使得黃金洞名播四海。“奇洞藏珍物,金銀釣虎膽。”內藏大量金銀財寶的光芒照耀著的黃金洞,**著一批批的探險者前仆後繼。

1958年,奉節縣永樂鎮的一位農民就曾到過黃金洞。當時他看見洞裏有鷹隼出沒,便背著個糞簍,從山頂吊根草繩滑入洞內,想找尋肥料。可是他沒想到,在洞裏不但沒找到多少肥料,反而發現不少棺木。感到失望、晦氣的農民氣憤地將處於洞口處的兩具懸棺推下了懸崖,走時還帶走了一把青銅劍。農民懸草繩就能探索黃金洞的情況,讓不少尋寶者看到了希望。所以,之後不少人打算采取農民的做法,滑入黃金洞,一探究竟。

1994年,中英聯合探險隊到奉節天坑地縫探險時,就曾對黃金洞產生過濃厚的興趣;1995年,中法聯合探險隊到奉節時,同樣也十分向往黃金洞。但是由於條件限製,他們都沒有能夠成功進洞。

1998年8月25日,在四川奉節探險的中國、英國和愛爾蘭的聯合探險隊,克服曾使無數慕名前來的尋寶者知難而退的70餘米懸崖,200餘米深穀的地形困難,登上夔門絕壁,準備揭開黃金洞的神秘麵紗。

探險隊先對天坑地縫做了再次考察,然後決定由中國地質岩溶協會會長朱學隱教授和國際洞穴協會秘書長安迪·伊文思帶隊,探索黃金洞。隊員們雖然激動於能親自探尋黃金洞,揭開千古謎題,但在具體行動時仍十分謹慎。8月24日,探險隊全員趕到現場,熟悉環境,為探險做著前期準備。

8月25日上午9時20分,信號彈升空,地質專家安迪·伊文思,英國探險家肯尼·泰勒,SRT(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單繩滑行攀援技術)專職技師、愛爾蘭探險家瓦特,地質學碩士、中國地質專家張任,依靠SRT技術,從懸崖頂依次滑到黃金洞前,然後以蕩秋千的方式貼近山壁,抓住岩石,穩固自己。

他們先探察了黃金洞周圍的3個小洞,然後爬進黃金洞。向裏走了約半個小時,他們便在洞中發現了一堆相互枕藉的屍骨,還發現了一些棺木碎片和四根完好的木棒。又走了半個小時左右,他們在洞壁上發現了塗畫物,好像是象形文字,圖像、線條仍清晰可見。另外,他們還發現了雜亂無章的古代兵器、家用器皿,等等。可是,很快所有人都失望了,因為大家又向裏走了差不多半個小時,即走了大約20米後,就走到了洞盡頭,而除了之前發現的東西,並沒有找到任何能夠證明公孫述藏寶傳說的物品,大家隻好將發現的所有東西拍照以待以後研究,便掃興地退了出來。

黃金洞內的物品是哪個年代的?什麼人留下的?洞壁上的“巴蜀圖語”說的是什麼?是否就是巴文?圖畫與巴文是否記載著巴人滅國之禍的秘密呢?因為進入的人員都是探險者,對考古沒有足夠研究,所以這些又成了謎團。

純粹巴人滅絕之地

專家經過仔細分析,認為黃金洞可能是最後一支巴人的滅絕之地。

巴人是東夷部落首領太皋氏的後代,秦朝時,他們一直生活在川東鄂西地區。巴人因為作戰勇猛頑強,自古便有“神兵”的稱謂,不僅如此,他們還能歌善舞,生性也極為樂觀。

但是戰國時,因受秦國逼迫,巴人相對獨立自閉的“民族國家史”結束了,部族也被迫分散遷徙,其中大部分巴人進入五溪流域,成為後世的五溪蠻;少部分巴人或遁入大巴山、秦嶺南麓密林深處;或遠徙東南到達福建一帶,有的甚至遠徙到達中南半島越南、泰國、老撾、緬甸和印度;或遠徙重洋,到達南美洲,成為洪都拉斯的印第安人的祖先。其中,還有極少一部分巴人遷回了巴人發跡的清江峽穀,做了歸根的落葉。

巴人幾千年來的幾次大遷徙,除了因為秦國導致的被迫移民,還有大規模逐鹽而居的原因。就在巴人以武鹽立國的過程中,他們也將三峽文化中的大溪文化、巫臷文化、早期巴文化等與各地土著文化相融合,形成質樸勁勇、詭譎神秘的巴文明。在秦朝滅亡後,又融入了楚文化,最後逐漸融入到統一的漢王朝中,使巴風楚韻成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根植於巴人後裔土家人的性靈中。

但在戰國時期,純粹的巴人卻失蹤於曆史中,隻留下點點遺跡。

巴人失蹤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大懸案,考古工作者遍查史料,想追尋他們的蹤影,卻始終找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如今,在巴人失蹤數千年以後,帶著神秘麵紗的夔門黃金洞,為考古工作者們解開巴人失蹤之謎帶來了一絲希望。

考古專家根據黃金洞岩壁上的象形文字及相關資料推測,公元前221年,秦國大將司馬錯滅掉了蜀國後,揮師劍門關,直取位於長江中遊的巴國。滅楚秦兵追殺巴人到湖北巴東縣,雖然秦兵想全滅古代巴人,可是巴人還是逃進了黃金洞。為了防止洞中有詐,秦兵想出將洞口封死的辦法,來困死古代巴人。巴人無法,隻能向洞深處走去。他們走了7天7夜,終於在彈盡糧絕之前看到一線曙光,就在他們歡呼著衝向洞口,要衝出山洞時,卻驚呆了:原來洞口下麵是萬丈深淵,上麵是無處可攀援的懸崖峭壁,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巴人發現自己走入了死路、絕路。為了讓後人了解他們的不幸,便用赭石寫下了事情經過,然後全族在洞中殉難,讓這神秘的黃金洞成為他們的墓地。

這支有著純粹巴文化的最後巴人既然是帶著他們全族人逃進了黃金洞,應該帶著全族的家當才對,可是考古工作者們卻隻在黃金洞裏發現了兵器、家用器皿及骨骸等物,並沒有任何金銀財寶。那麼古代巴人有沒有在洞內埋藏金銀珠寶?如果有的話,為什麼人們幾次探訪,都沒有找到財寶的遺跡?此前進入黃金洞的農民真的隻發現了一把巴式青銅劍嗎?他會不會將巴人的財寶藏了起來?如果我們再放膽想象,這個黃金洞會不會是公孫述故布疑陣,以它來轉移劉秀的注意力,而保存下自己真正的藏寶之地?或者,這裏還有其他出口,巴人也是真的進入此洞,可是為了防止全族繼續遭受秦兵迫害,而故意留下這些線索?如果是巴人故意留下線索,那麼,他們走出去的另一個洞口又在哪兒呢?種種疑問與神秘麵紗後麵的真相,隻能留待人們繼續探尋了。

(6)齊王府寶藏:富可敵國的蒙古王公

在遙遠的蒙古郭爾羅斯前旗,一直流傳著一個寶藏的故事,而寶藏的主人,就是清朝末代王公、皇室後裔——齊默特色木丕勒(簡稱齊王爺)。

明末,努爾哈赤以十三副盔甲起兵,建立後金,為了擴大勢力,進攻明朝,他極力拉攏蒙古各部落首領。蒙古郭爾羅斯部固穆及其長兄布木巴就在努爾哈赤及其繼位者皇太極的拉攏招安下,歸附後金。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了穩定蒙古各部落首領的人心,不但沒有收繳他們的武械,反而還賜予他們大批土地和各種物資。其中郭爾羅斯前旗就是當時皇太極賜給郭爾羅斯部的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