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①邦:一本作國。②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 ,會集、會總。③或下而取:下,謙下;取,借為聚。④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養護 。
【譯文】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遊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交彙在這裏,處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 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於柔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下忍讓,就可以取 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下忍讓,就可以見容於大國。所以,或者大國對小國謙 讓而取得大國的信任,或者小國對大國謙讓而見容於大國。大國不要過分想統治小國,小國 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兩方麵各得所欲求的,大國特別應該謙下忍讓。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可以市尊③,美行可以加人 ④。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雖有拱璧以先駟馬⑥,不如坐進此道 ⑦。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邪⑨?故為天下貴。〓 (第六十二章)
【注釋】①奧:一說為深的意思,不被人看見的地方;另一說 是藏,含有庇蔭之意。其實 兩說比較接近,不必僅執其一。②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③美言可以市 尊: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敬仰。④美行可以加人: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 。⑤三公:太師、太傅、太保。⑥拱璧以先駟馬:拱璧,指雙手捧著貴重的玉;駟馬,四 匹馬駕的車。古代的獻禮,輕物在先,重物在後。⑦坐進此道:獻上清靜無為的道。⑧求 以得:有求就得到。⑨有罪以免邪:有罪的人得到“道”,可以免去罪過。
【譯文】“道”是蔭庇萬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貴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時候還要求它庇護 。美好的言辭可以換來別人對你的尊重;良好的行為可以見重於人。不善的人怎能舍棄它呢 ?所以在天子即位、設置三公的時候,雖然有拱璧在先駟馬在後的獻禮儀式,還不如把這個 “道”進獻給他們。自古以來,人們所以把“道”看得這樣寶貴,不正是由於求它庇護一定 可以得到滿足;犯了罪過,也可得到它的寬恕嗎?就因為這個,天下人才如此珍視“道”。
【原文】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①。大小多少②。報怨以德③。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④,故能成其大。夫輕諾 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第六十三章)
【注釋】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此句意為把無為當作為 ,把無事當作事,把無味當 作味。②大小多少:大生於小,多起於少。另一解釋是大的看作小,小的看作大,多的看 作少,少的看作多,還有一說是,去其大,取其小,去其多,取其少。③報怨以德:此句當 移至第七十九章“必有餘怨”句後,故此處不譯。④不為大:是說有道的人不自以為大。
【譯文】以無為的態度去有所作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處理事物,以恬淡無味當作有味。大生於小, 多起於少。處理問題要從容易的地方入手,實現遠大要從細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難事,一 定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從微細的部分開端。因此,有“道”的聖人始終不 貪圖大貢獻,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輕易發出諾言的,必定很少能夠兌現的,把事情看得 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就終於沒有困難了。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②;九層之台,起於累土③;千裏之 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④。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⑤。民之從 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⑥ ,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第六十四章)
【注釋】①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② 毫末:細小的萌芽。③累土:堆土。④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一說是第二十九章錯簡於此。 ⑤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此句仍疑為第二十九章錯簡於本章。⑥學:這裏指辦 事有錯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