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道德經(6)(1 / 3)

【譯文】天下人能說“我道”偉大,不像任何具體事物的樣 子。正因為它偉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體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那麼“道 ”也就顯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寶執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作慈愛;第二件叫作儉嗇; 第三件是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麵。有了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儉嗇,所以能大方;不敢 居於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首長。現在丟棄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丟棄了嗇儉而追求 大方;舍棄退讓而求爭先,結果是走向死亡。慈愛,用來征戰,就能夠勝利,用來守衛就能 鞏固。天要援助誰,就用柔慈來保護他。

【原文】善為士者①,不武;善戰者,不怒;善 勝敵者,不與②;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③。〓(第六十八章)

【注釋】①善為士者:士,即武士,這裏作將帥講。此 句意為善作將帥的人。②不與:意為不爭,不正麵衝突。③配天古之極:符合自然的道理。 一說“古”字是衍文。

【譯文】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 ,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麵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這叫作 不與人爭的品德,這叫作運用別人的能力,這叫作符合自然的道理。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①,而為客②;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③;攘無 臂④;扔無敵⑤;執無兵⑥。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⑦,哀 ⑧者勝矣。〓(第六十九章)

【注釋】①為主:主動進攻,進犯敵人。②為客:被動退守, 不得已而應敵。③行無行:行,行列,陣勢。此句意為: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 ④攘無臂:意為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⑤扔無敵:意為雖然麵臨敵人,卻像 沒有敵人可赴。⑥執無兵:兵,兵器。意為雖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執一樣。⑦抗兵相 若:意為兩軍相當。⑧哀:閔、慈。

【譯文】用兵的人曾經這樣說:“我不敢主動進犯,而采取 守勢;不敢前進一步,而寧可後退一尺。”這就叫做雖然有陣勢,卻像沒有陣勢可擺一樣; 雖然要奮臂,卻像沒有臂膀可舉一樣;雖然麵臨敵人,卻像沒有敵人可打一樣;雖 然有兵器,卻像沒有兵器可以執握一樣。禍患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輕敵幾乎喪失了我的 “三寶”。所以,兩軍實力相當的時候,悲痛的一方可以獲得勝利。

【原文】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 宗①,事有君②,夫唯無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④我者貴。是以聖人被 褐⑤而懷玉⑥。〓(第七十章)

【注釋】①言有宗:言論有一定的主旨。②事有君:辦事有一 定的根據。一本“君”作“主”。“君”指有所本。③無知:指別人不理解。一說指自己無 知。④則:法則。此處用作動詞,意為效法。⑤被褐:被,穿著;褐,粗布。⑥懷玉:玉, 美玉,此處引申為知識和才能。“懷玉”意為懷揣著知識和才能。

【譯文】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 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於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 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麼能取法於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穿著 粗布衣服,懷裏揣著美玉。

【原文】知不知①,尚矣②;不知知③,病也。聖人 不病,以其病病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

【注釋】①知不知:知道自己有所不知。②尚矣:“尚”通“ 上”。③不知知: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④病病:病,毛病、缺點。把病當作病。

【譯文】知道自己還有所不知,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聖人 沒有缺點,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正因為他把缺點當作缺點,所以,他沒有缺點。 

【原文】民不畏威①,則大威至②。無狎③其所居,無厭④其所生。夫唯不厭⑤,是以不 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⑥,自愛不自貴⑦。故去彼取此⑧。〓(第七 十二章)

【注釋】①民不畏威:威,指統治者的鎮壓和威懾。此句意為 ,百姓們不畏懼統治者的高壓政策。②大威至:這個威是指人民的反抗鬥爭。③無狎:狎通 “狹”,意為壓迫、逼迫。無狎,即不要逼迫的意思。④無厭:厭,指壓迫、阻塞的意思。 ⑤不厭:這個厭指人民對統治者的厭惡、反抗鬥爭。⑥不自見:不自我表現,不自我顯示。 ⑦自愛不自貴:指聖人但求自愛而不求自顯高貴。⑧去彼取此:指舍去“自見”、“自貴” ,而取“自知”、“自愛”。

【譯文】當人民不畏懼統治者的威壓時,那麼,可怕的禍亂 就要到來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謀生的道路。隻有不壓迫人民,人民才 不厭惡統治者。因此,有道的聖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現;有自愛之心也不自 顯高貴。所以要舍棄後者(自見、自貴)而保持前者(自知、自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