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①。此兩者,或利或 害②。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③。天之道④,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 應,不召而自來,然⑤而善謀。天網恢恢⑥,疏而不失⑦。〓(第七十三章)
【注釋】①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敢,勇敢、堅強;不 敢,柔弱、軟弱。此句意為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命。②或利或害:勇於柔弱 則利,勇於堅強則害。③是以聖人猶難之:此句已見於六十三章。④天之道:指自然的規律 。⑤然:安然、坦然。⑥天網恢恢:天網指自然的範圍;恢恢指廣大、寬廣無邊。⑦疏而不 失: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譯文】勇於堅強就會死,勇於柔弱就可以活,這兩種勇的 結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厭惡的,誰知道是什麼緣故?有道的聖人也難以解說明白 。自然的規律是,不鬥爭而善於取勝;不言語而善於應承;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而善於 安排籌劃。自然的範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原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 ①者,吾得執②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③殺。夫代司殺者④殺,是謂代大匠斫 ⑤,希有不傷其手者矣。〓(第七十四章)
【注釋】①為奇:奇,奇詭、詭異。為奇指為邪作惡的人。② 執:拘押。③司殺者:指專管殺人的人。④代司殺者:代替專管殺人的人。⑤斫:砍、削。
【譯文】人民不畏懼死亡,為什麼用死來嚇唬他們呢?假如 人民真的畏懼死亡的話,對於為非作歹的人,我們就把他抓來殺掉。誰還敢為非作歹?經常 有專管殺人的人去執行殺人的任務,代替專管殺人的人去殺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 木頭,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頭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手指頭的。
【原文】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 其上之有為①,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②,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 ③者,是賢④於貴生⑤。〓(第七十五章)
【注釋】①有為:繁苛的政治,統治者強作妄為。②以其上求 生之厚:由於統治者奉養過於豐厚奢侈。③無以生為:不要使生活上的奉養過分奢侈豐厚。 ④賢:勝過的、超過的意思。⑤貴生:厚養生命。
【譯文】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 ,所以人民才陷於饑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 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 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隻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 人高明。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堅強②。草木③之 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堅強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強則滅 ,木強則折⑧。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
【注釋】①柔弱: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②堅強:指 人死了以後身體就變成僵硬的了。③草木:一本在此之前有“萬物”二字。④柔脆:指草木 形質的柔軟脆弱。⑤枯槁:用以形容草木的幹枯。⑥死之徒:徒,類的意思,屬於死亡的一 類。⑦生之徒:屬於生存的一類。⑧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也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
【譯文】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 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 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 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 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①,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②。 〓(第七十七章)
【注釋】①人之道:指人類社會的一般法則、律例。②是以聖 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陳鼓應先生認為這三句與上文不連貫疑為錯簡複出 。此處仍予保留。
【譯文】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 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 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 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隻有有道 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 意顯示自己的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