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曾玄,乃九族,人之倫①。
【注釋】①倫:倫常關係。
【譯文】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從高祖父到玄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繼關係。
【原文】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①,弟則恭②。
長幼序③,友與④朋⑤,君則敬⑥,臣則忠⑦。
【注釋】①友:愛護。②恭:尊敬、恭敬。③序:有倫常秩序。④與:交往、相處。⑤朋:真心實意。⑥敬:尊重、敬重。⑦忠:忠心。
【譯文】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睦,至於兄弟姐妹之間,兄長或者姐姐應該愛護弟妹,弟妹也應該尊敬兄長和姐姐。長幼之間要有倫常秩序,朋友相處也要誠實互信。君主應該尊重他的臣子,為人臣子也應該對君主忠心耿耿。
【原文】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
【注釋】①斬:斬衰,一種古代祭服。②齊:齊衰,一種古代祭服。③衰:一種古代祭服。④大:指大功,一種古代祭服。⑤小:指小功,一種古代祭服。⑥功:一種古代祭服。⑦緦麻:一種古代祭服。
【譯文】前麵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原文】禮樂射①,禦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注釋】①射:射箭。②禦:駕車。
【譯文】學習禮節儀規、音樂、射箭、駕馭馬車、書法、數學,是古人教導子弟必備的六種技能,稱為“六藝”,現在的學生已經不具備這些才能了。
在六藝中,隻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認識字之後,接著就要講解學習文字的構造和它的意義。
【原文】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①學,懼②其繁,但略說③,能知源。
【注釋】①廣:廣泛地。②懼:恐怕。③說:研究。
【譯文】中國文字源遠流長,有它獨特的意義,較早的有甲骨文、鍾鼎文,後來是大篆、小篆,繼之有隸書、草書,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亂。
天地之間的學問廣大無邊,如果都想要學,恐怕會無從學起,但如果能做大體研究,還是可以了解到許多基本道理的。
【原文】凡訓蒙①,需講究,詳訓詁②,明句讀③。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注釋】①訓蒙:訓、教導;蒙,蒙昧無知;訓蒙指兒童的啟蒙教育。②訓詁:解釋古代書籍的義理。③句讀:句,句號;讀,句子中間表示停頓的標點;句讀指整個文章的分段方法和讀法。
【譯文】凡是教導初學的學童,一定要講究教學方法,義理講解要詳細,並且考察事實要說明清楚。對於文字章句的讀法與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
讀書求學,必須有一個好的開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礎,應先把“小學”的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原文】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譯文】《論語》是孔老夫子教學傳道的記錄,一共有二十篇,內容是孔子的學生記載聖人的言行,談論為人處世與為政行仁的言論。
《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原文】作中庸,乃孔①,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②,自修③齊④,至平⑤治⑥。
【注釋】①孔:孔子的孫子,字子思。②曾子:孔子的學生曾參。③修:修身。
④齊:齊家。⑤平:平天下。⑥治:治國。
【譯文】《中庸》這本書是孔夫子的孫子孔所作,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變的意思,中庸所說是不偏於一方,永不改變的天下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