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這本書是孔夫子的學生曾參所寫,此書共有十章,內容闡述一個人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原文】孝經通①,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注釋】①通:明白、精通。
【譯文】首先讀孝經,要把孝經這一部書的道理,都融會貫通,再讀四書,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有了學問的基礎,才能去讀六經這些深奧的典籍。
《詩經》、《尚書》、《易經》、《禮記》、《周禮》《春秋》,這六經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原文】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①謨②,有訓誥③,有誓④命⑤,書之奧。
【注釋】①典:古代記載皇帝立國的原則。②謨:策略。③訓誥:古代帝王告誡的言辭。④誓:出師時告誡士兵的言辭。⑤命:古代帝王發出的命令。
【譯文】《連山》、《歸藏》和《周易》,是中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
《書經》之中包含典、謨、訓、誥、誓、命等六篇文書。
【原文】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①。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法備。
【注釋】①治體:古代的典章製度。
【譯文】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製和國家的構成情況。
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製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原文】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①。
詩既仁,春秋作,寓②褒貶,別③善惡。
【注釋】①諷詠:熟讀、背誦。②寓:寓含。③別:辨別。
【譯文】《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用來褒揚善行好事,貶抑惡行壞事,希望能借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惡。
【原文】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①其要,記其事。
【注釋】①撮:選取。
【譯文】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梁赤所著的《梁傳》,這三本書都是對《春秋》作的注解。
四書和六經的要旨都明白之後,才可以讀諸子百家的書,如老子、莊子、荀子等,但是由於諸子百家書籍太多,不可能麵麵俱到地學習,所以隻能選取其中對我們的德行學問有幫助的精華來讀,記住其中每件事的前因後果。
【原文】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①世係②,知終始。
【注釋】①考:考察、考證。②世係:一姓傳承的係流。
【譯文】諸子書籍繁多,故有諸子百家之稱,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莊子。
經書和子書融會貫通之後,就可以開始研讀各種史書了,要從中考察曆代王朝傳承的世係,明白各國的盛衰和治亂興亡的原因,從而在讀史中汲取教訓。
【原文】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①,稱盛世。
【注釋】①揖遜:把帝位禪讓給賢人。
【譯文】從伏羲、神農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君主,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傳至唐堯和虞舜,兩位帝王,他們都把帝位禪讓給賢能的人,(因為沒有一點兒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
【原文】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①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注釋】①家:王位由自己的後代繼承。
【譯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因為賢能被尊稱為“三王”。
夏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為一個家族所有。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所滅,結束了它的統治。
(本章完)